




全村呜咽,绿树垂首。
他走了,一条铁汉子、硬汉子,一位真英雄、真豪杰!
如同一只雄鹰,永远地剪影于天空;如同一座山峰,永远地屹立于大地;如同一位战士,永远地留在了沙场;如同一位水手,永远地留在了大海!
这一幕,是生命的壮美;这一幕,是时代的铿锵!
9月7日,被称为“垫钱村长”的柳杜乡拔奎村村委会主任张军杰去世的第五天。按照乡俗,这一天,是张军杰的出殡日。下午三时许,他的灵柩被护送回村。
军杰村长今天要回家了!村民们眼含热泪,相互转告。一大早,村民们便心照不宣地做起了准备工作,纷纷拿起笤帚,将自家门厅内、小院里、大门口、街巷中清理得干干净净。像在迎接一次检阅,又像欢迎久别亲人的归来。
张军杰,2008年当选拔奎村村委会主任,2011年连任。这位我县农村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这位一心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的村干部,在任4年间为村里的大事小情垫付了200余万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垫钱村长”。由于长期劳累,年仅48岁的张军杰被癌症击倒,于9月3日晚11时许不幸离开人世。
清水洒街,白花插瓶,三千村民,一样哀思。
连日来,当大家得知村长张军杰去世的消息,一种沉重与哀痛之情便如阴云一般笼罩在心,浓得无论如何也化不开。那份痛,碰不得;那份情,浓如血。
很快,拔奎村路两旁自动形成两条长长的队伍。这些自发组织起来的村民,早已打出了一条条横幅,上书“军杰村长一路走好”、“呕心沥血为村民”、“鞠躬尽瘁改变村貌”、“一心为民死而后已”。长长的队伍中,有神色凝重的姑娘小伙,有拄着拐杖颤巍巍抹着眼泪的老人,有牵着大娃抱着小儿的妇女,有一脸肃穆表情的汉子,大家列队、恭迎,等待着他们村长的归来。
看见了,看见了,军杰回来了!
哀乐声声,举村哀悼,进村的水泥路两旁绿树垂首。人群中,大家终于抑制不住巨大的悲痛,伴着披麻戴孝的军杰的子女们,伴着护送军杰回村的亲友们,有的嚎啕大哭,有的嘤嘤啜泣,长阵中,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朴实表达,一声声泪流满面的深切缅怀,令天地动容:“军杰村长,您受苦了,踩在这平坦坦的水泥路上,就是踩在了你的脊背上呀……”的确,在拔奎村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凝结着张军杰的心血与汗水。村民们不会忘记,曾经的“常淹”(长安)街、泥水路,到处坑坑洼洼,到处垃圾成堆。每到下雨天,村民们寸步难行。是他,张军杰,昼夜不休,与村干部一道带领大家,硬是将村里的“行路难”这一钉子拔了出来。
哀乐声声,举村哀悼,硕果累累的采摘园葡果低眉。送行队伍走在平整的水泥路上,来到村边的葡果采摘园,巨大的悲痛再次袭来。为富民增收,军杰与村干部一道积极谋划,整合资源,将村里的葡果连片成园,新建起有着400亩葡萄、100亩梨树的采摘园,举办采摘节,开展乡村游,村民的葡果就地升值。自去年采摘园开办以来,园内农户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生产积极性。在这里,还有着许多军杰酝酿已久却来不及实现的理想:创新乡村游,开发热气球旅游项目,让游客“飞上天”游拔奎、游清徐,以别具一格的创意迎接十八大、献礼十八大,富裕拔奎村,富裕清徐县……
哀乐声声,举村哀悼,崭新的六层楼的小区楼房默然矗立。为解决村民住房难,张军杰四处奔波,在他的努力下,近60套的楼房拔地而起,小村有了城里的新气象。
哀乐声声,举村哀悼,往日欢歌笑语的灯光篮球场一派肃穆。拔奎村男女老幼齐聚广场,为从来没有时间到这里休闲过一天的军杰庄重地举行送别仪式。腾开场子,围成圈子,让军杰的灵柩在广场中间扭一扭、扭一扭……
一圈、又一圈,按照乡俗,村里年轻人早逝有讲究,不准在广场上多停留,更不准喊号子扭圈子,但村里人一致要求,为军杰破个例,让军杰扭一回……朴实的感情,实诚的表白,以这样一种方式献给他们永远的村长——张军杰。
广场上,送行的人群中呈现出这样一幕:一位年轻小媳妇怀抱不足一岁的孩子哭泣着赶来,哭泣着从交城郑村赶来,她,便是经历了九死一生、而今已嫁到吕梁并做了母亲的刘英英;她,便是在张军杰帮助下死里逃生的刘英英。
2009年,刘英英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因没钱住院,她几次轻生,想要放弃治疗。是军杰,百忙中常常去开导她、鼓励她,帮助她。至今,军杰对她说过的话依然在刘英英耳畔回响:“住院吧!有咱村人和你一起,我去给你凑钱治病”。军杰带头捐了钱,想尽办法为她募集到了治疗费用。后来,刘英英奇迹般康复,而他,一心为别人着想的他,却走得这样快。“我都不知道如何感激他,为啥这么好的一个村长就这么走了呢!”刘英英哭了,送行的村民哭了,人生啊,有时就这般的戏剧性。
“给我签个名,让我也投一票!”采访中,太原晚报记者与笔者在速记的时候,遭遇了相同的情况,周围村民们误以为记者手中的本子是签名簿,纷纷要求写下他们的名字,以表达追思张军杰的心情。有的村民急着在手掌上比画着姓名的写法,有的村民则紧握中性笔,不太利索地在本子上写着姓名。很快,村民们的姓名出现在了两个笔记本的几页纸上:
张扣扣、左凤兰、冀全儿、朱有国、张占娃、张毛狗、阎二奴……
王福奴、王志强、张志杰、李海燕、张毛蛋、张爱兰、连喜梅、连华
……
这些名字,分明就是村民们由心而生的一张张选票。
送别,走过村里新打的甜水井,哗哗水声仿佛还能听到他的声音:打好井,拔奎人再不用为吃水发愁了;送别,沿着他修的路,平展展的大路正通向发家致富的大门;送别,那位体验了生命绝境的女孩刘英英,不仅走过病魔,而且成为幸福新娘、阳光母亲;送别,小村的一草一木全留着他的气息,他的脚印。
走过48个春秋的张军杰,上有80岁的双亲下有妻子儿女的张军杰,给小村打下的是兴旺发达之根基,给家庭留下的是200万的垫资、年迈双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家中两个孩子的困惑、柔弱妻子从此一肩独挑家庭重负的孤独。感谢张军杰,感谢张军杰的父母、妻子、儿女,是他们,与他一道为大家舍小家,树立着大公无私的丰碑,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与他们一道,走过悲痛,走出艰难;让我们为他们鼓掌、为他们助力,在生命的旅途中相携相伴!
“一个人在这世上走一遭,不是看他得到什么,而是看他留下什么。因为得到的终将随风而去,留下的将永存永驻。”在村委会,在张军杰办公桌上的笔记本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
他走了,小村终将铭记;他走了,他将永远活在群众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