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九月,应榆次时报邀请,本报采访观摩了第九届榆次文化旅游节暨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二期工程竣工庆典活动。
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榆次以北17公里,面积5.5万亩,与榆次老城、后沟古村、常家庄园并称为榆次区文化旅游的“四篇文章”,如果说常家庄园、榆次老城和后沟古村属于人文景观,那么,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它的建成,填补了榆次文化旅游业的空白,形成了榆次区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框架。
踏入乌金山,顺着宽阔平坦的盘山公路绵延而上,四外丛林如海,建设中的大型现代游乐设施与各色崭新古建点缀其中,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陪同我们前来的榆次报社朱利根副总编为我们详细介绍乌金山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景区旅游业开发的具体情况,使我们对乌金山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山区美景,对于来自葡乡清徐的我们是很熟悉的,历史文化也不陌生,但最让我们从心底生出一丝丝震撼的是榆次区大气磅礴的旅游业整体思路和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
十年磨一剑
——厚积薄发是坚持不懈的结果
到今年,榆次区文化旅游业的“四篇文章”已经走过了十二个年头。从2001年起,榆次区常家庄园成功修复,被专家誉为“中华民居第一,世界民居瑰宝”,谱写了榆次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开篇力作;2003年,榆次老城一期工程完成,《亮剑》、《走西口》、《乔家大院》、《白银谷》、《龙票》、《李卫辞官》等著名影视剧纷纷登陆榆次;2005年,以“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古村风貌”为特色的后沟古村修复工程完成,再现了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冯骥才称其为“天然的氧吧、农耕的桃源”;2009年,乌金山森林公园旅游景区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2012年,二期工程竣工。至此,庄园、老城、名山、古村交相辉映的旅游长卷已然全面铺开,展现在世人面前。
常言说“十年磨一剑”,十二年时光,如椽巨笔浓墨重彩谱写的“四篇文章”,尚还有余意未尽,就已经惊艳八方、魅力四射,加快了榆次从旅游资源向旅游产业的转变步伐,不能不说这是对榆次区多年苦心经营的最好回报。
旅游节新闻发布会上,面对闪亮的镜头、聚焦的摄像机,各路媒体的轮番发问,榆次区委、区政府的负责人从景区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定位,到如何普惠民生、引领百业繁荣,句句回复掷地有声。“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是华北最大的主题公园,我们要将之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区”、“历史厚待榆次,榆次也将不负历史”、“景区发展是带动周边商贸、流通等行业共同发展,改善民生的一个契机”……
文化是灵魂
——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不竭源泉
今年,首套榆次文化旅游丛书——《大美榆次》出版面世,这套大型丛书包括《榆次老城古韵》、《乌金山风情》、《常家庄与常家庄园》、《后沟古村落》等四册,真实展现了榆次老城、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常家庄园与后沟古村的秀美风光和文化底蕴,为榆次文化旅游各景区景点增添了多彩的人文魅力,成为榆次文化旅游乃至文化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如光之有影、火之有焰、水之有波,依托于旅游事业基础的旅游文化建设更显得形神兼备、蕴涵博大、内容丰富、多姿多彩。
本届榆次文化旅游节分为三大版块,第一版块是榆次文化旅游节暨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二期工程竣工庆典“走进乌金山”大型文艺演出;第二版块汇集榆次旅游促销和旅游合作;第三版块是榆次地方餐饮文化展示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隆重举行,也可以看做是榆次旅游文化战略的有力后续,是文化之树繁衍壮大的丰硕成果。
文化兴,则百业兴。一个地方的神韵气质、商脉财气,万千宠爱皆系于文化一身。
呼唤融入
——大太原经济圈的灵魂
晋中榆次、太原清徐,连缀在潇河水畔的兄弟县区,一衣带水的唇齿之“邦”,在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民情风俗上,都有着血乳交融、密不可分的联系。晋中这块土地上,有酿醋的优质原料晋中高粱,有我县恒丰枣业基地,西怀远村养殖大户陈万荣的农场……行走在榆次的大街上,耳旁的榆次乡音里都充满了让人熟悉的清徐味儿。但榆次与清徐又是不同的,这里发达的农业产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流通兴旺的商贸,都是谋求绿色发展、转型跨越的清徐亟需学习的。但究其根本,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文化繁荣,才是诱发、引导其各项事业良性发展的根本,是榆次魅力的灵魂。
从本届榆次旅游文化节看来,清徐旅游业的发展不缺文化,我们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数不胜数的文物古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徐不缺环境,西边山一带,有享誉天下的葡萄胜景,有美不胜收的山野风光;不缺人气,清徐醋都葡乡的美誉由来已久,作为省城太原的南面门户,大太原经济圈更是可资借力的雄厚资本;清徐不缺资金,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由榆次区人民政府与北山煤化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开发,而我县的荒山荒坡承包开发已经蔚然成风,民间资本力量之强大可窥一斑。
我们所缺的,是整合旅游资源的大局思路,是突破旅游业发展瓶颈的创新精神。龙山石窟、晋祠园林、蒙山大佛、晋阳遗址等世界闻名的名胜古迹与清徐只有短短的一山之隔。而古称“并州之主”的庙前山,在寸土寸金的大太原经济圈,在城市空间日益拥挤、呼吸困难的今天,正是激发各类存量资源活力、绽放经济社会发展生命力的强大载体,是施展想象力的创新空间,聚合社会能量的绝佳之所。
构建庙前山旅游区,绝非朝夕之功,却可以造就一条省城后花园的通幽曲径,强化太原清徐的联系纽带,作为太原卫星城,清徐将接受到大太原经济圈更多的光和热,太原、清徐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将更加紧密。旅游业对于宜业、宜居、宜游的要求,必然对我县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无论是山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民间文化的挖掘保护,还是行、游、住、食、购、娱等硬性条件,对于我县经济社会的提质升档,无异于功能强大的催化剂、强心剂,强县富民的蓝图不言自明。
庙前山,一座在文物古迹、田园风光和生态园林中众星捧月般环绕着的处女地,横亘在清徐、晋源、古交之际,风光独占的太原西山主峰,揭开她沉睡面纱的时机已经成熟。实现“多剑合璧”的强大合力,重现“并州之主”神彩,时不我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