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山位于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区中心,乌鲁木齐河东岸。山长1.5公里,宽约1公里,像一条巨龙东西横卧,高昂的龙头伸向河中,悬崖峭壁,气势雄伟。山高海拔910.6米,山体巍峨,美丽壮观。因西段断崖呈褐红色,故称红山。建立于红山之上的红山公园,总面积4.07平方公里,有各种林木70余种,30000余株,绿地覆盖率达95.3%,是在我国不可多得的山体公园,被誉为乌鲁木齐的标志和象征。
当我们步入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纪念红山绿化之群雕。群雕上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上面刻有王恩茂同志“前人栽树,后人幸福”的题词。据了解,昔日的红山,荒山秃岭。从1958年起,乌鲁木齐市各族军民凿石换土,引水上山,架桥铺路,植树造林,建造园林景观。年复一年,把红山装点成了一座美丽的公园。如今,红山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道路通畅,溪水潺潺,景点错落有致,给人以“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感受。
不远处有一清澈晶莹的湖,岸边绿草如茵,山花烂漫,翠柳亭阁,倒映水中,别有一番江南韵味。湖中叶叶小舟,飘荡在湖面上,不禁让人童趣顿生。走过石拱桥,一条宽阔笔直的台阶,直通山巅之上的远眺楼。台阶全部用红色砂岩石铺砌而成。两侧大叶榆成荫,玫瑰、月季、蔷薇争奇斗艳,清香扑鼻,令人陶醉。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丛中,宛如漂浮在绿色波涛之上,大有林中栈道的意境。
登上远眺楼,又是一重天。南门大红柱上一幅楹联:“高层逼云霄边城宏图收眼底,举目看天池雪山美景留心中”,真实地反映了登楼的感受。极目远眺,天山横亘,峰岭逶迤,博格达冰峰云蒸霞蔚,巍峨屹立。鸟瞰乌鲁木齐市,一览无余。市内高楼林立,街道平坦宽阔,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派繁华。路旁栽满绿树鲜花,羊肉串、马奶子到处飘香,鲜葡萄、哈密瓜满城浮绿。特别是二道桥的国际大巴扎,集伊斯兰文化、维吾尔建筑的精华和民族商贸于一体,是新疆商业与旅游繁荣的象征,也是乌鲁木齐这座少数民族大都市标志性的建筑。
红山以其显要的位置和奇特的山势,被古人视为“神山”。峰顶有一座10.5米高的九级青灰色、八角楼阁式实心砖塔,与对面雅玛里克山的砖塔遥相对峙,统称“镇龙塔”。据文献记载,1785年与1786年,连续两年乌鲁木齐河洪水泛滥。当时迷信的人们认为,这是瑶池飞来的两条恶龙变成红山和妖魔山(雅玛里克山)作怪。并说这两座山即将合拢,乌鲁木齐就要变成一片汪洋泽国了。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乌鲁木齐都统尚安(一位讲迷信的满族地方官员),便下令在两条“巨龙”头上各建一座宝塔,以镇恶龙。红山宝塔历经2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依然完好无损地矗立在红山悬崖顶峰。山虽陡,但不高。我们很快爬上山去,站在红山宝塔下,拍照留念。此时,在夕阳红霞的映照下,山顶上的岩石和宝塔红光熠熠,真是漂亮极了!
从红山宝塔拾阶而下,林则徐的汉白玉全身雕像呈现在眼前。在雕像的侧面刻着林则徐曾在红山写下的诗句:“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杰出英雄。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国家社稷遭受危难的时刻,林则徐不顾个人的福祸得失,发动了禁烟运动,号召民众抵抗外国侵略者,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然而1842年,林则徐却遭受打击,被革职充军到新疆。但他坚决要求抵御外辱,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誓死不改。在新疆期间,他为促进边疆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凝望雕像,林公双眉紧锁,肃穆而立,仿佛在给我们倾诉一个民族的苦难历程,并谆谆告诫我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雕像旁边安放了禁毒铜鼎,告诫世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据了解,红山原有大佛寺、玉皇庙、地藏庙等。每逢庙会,各寺庙全部开放,酬神演戏,大办祭祀,朝供不绝。当地官员百姓还有登红山向东“遥祭”博格达的习俗。可惜这些古迹,解放前毁于战火。为保护文物,增加景观,1989年扩建红山公园时,按原样复建了大佛寺。我看到这里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地藏殿。神像有:释迦牟尼、弥勒佛、观世音、地藏王、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有不少善男信女在佛前烧香、许愿、祈祷,一片虔诚之气。红山的古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
啊,美丽的红山公园,我不知什么时候能再去看你,但我会永远怀念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