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在过去是一件再顺其自然不过的事情。父母们不懂什么胎教;即使懂,也没有更好的条件给予什么优厚的待遇。孩子自然而然发育,自然而然出生,自然而然长到学龄前,幼儿园上或不上,那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到了入学年龄,大家各自在最便利的地方入学。书包是自家妈妈缝的,顶多买一个军用挎包;课本只有语文、数学两册,顶多加本自然或思想品德。书包扁扁的,斜跨在身上,即使赛跑,它也不会碍事。在学校里,孩子们平等、自由,游戏简单但健康,女生跳大绳、丢沙包、跳格格、抓拐拐,男生打蛋蛋、拍元宝、爬墙、上树……摔破了,流血了,家长不晓得找学校或老师的麻烦;吵嘴了,打架了,不记仇,不报复,不晓得拉帮结派霸凌。上下学没有接送的说法;放学后,没有写不完的作业,大家多在路上或者野地里发明创造或者寻幽探秘。
中学也是就近入学。很多地方,即使一个村大队,都努力办好自己的初中,谁都没有创收的概念,唯一的目的是方便。我记得初三那年,上级要求学校合并,我们班二十多个同学跑校到三四里之外的赵家堡去上学。结果那年9月连绵大雨,一连下了半个月。村里的干部们很着急,说回来算了,我们就又都撤了回来。隔年中考,也考上了七八个。
那时候不听说什么教育家、不需要太多管理者,没有什么高级专业的老师,没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大家方便、轻松,但学得东西不少,没有什么坏习惯,升学率也没差到哪里。即便上到高中,印象中,学习也仿佛是捎带着的事。虽然是单休,但每天只有六节课,下午两节课后就都成了自习,没有一个老师占用。没有任何教辅资料,课本上课后的习题,一个单元后的单元测试就是所有的作业,少到可以忽略。要是偷懒没做,也没人管你。晚自习上到九点半,同样没人管。用不完的时间,大家看闲书,聊天,偷跑到操场上打乒乓球、打篮球,跑出去看电影,在宿舍里进行才艺展示……想想真是惬意,仿佛那才叫学生生活。所以现在回忆起来,印象深刻是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是当时看过的琼瑶的《月朦胧鸟朦胧》《一帘幽梦》,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高中同学坐一块儿聊起来,记得的是谁和谁打架了,谁偷了楼管员的明信片,谁和谁谈过恋爱……大家也一致认为,假如当时有如今孩子们用在功课上的功夫,人人都考清华北大也未可知。
比较而言,如今的教育,真是一个一言难尽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