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我最羡慕的人是我的同桌小郝,她喜欢画画,即使没学过也能画得有模有样;高中,我最羡慕的人是我的闺蜜,她写的一手好字,每当她把清秀的笔记递给我时,我都毫不犹豫地竖起大拇指夸赞她。单凭她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能把它做好这点,就足以让我羡慕到眼红,因为从小到大的我,每次自我介绍讲到兴趣爱好的时候,绞尽脑汁也只能蹦出个:我喜欢看书。
犹记得在上学的某年夏天,我陪朋友去书店买辅导材料,看到了当时畅销的《看见》,在鬼使神差之下买下这本书,回家耗时两天便全部看完,后来我就逢人便说,我以后是要当记者的!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就是想成为柴静一样的人,但那个时候,我连记者具体要做什么都搞不清楚。
柴静在书中引用老祖宗的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而我也不出所料的在理想之路上走得不太顺畅,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我的妈妈,我妈可不管我爱柴静还是爱书本,她只觉得当记者太辛苦,工作不稳定,常年奔波,最关键的是不好嫁人,所以在我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时刻警惕盯着我,以至于我的“记者梦”是在深夜爬起来黑灯瞎火选择的。
大学生活如约而来,回想起这段经历总是格外的开心,或许是为那个自己坚持的选择而开心。故事很多,能记住的少之又少,只记得大二的一节新闻写作上,我的老师陈姐姐在上课时候跟我们说:我教你们新闻写作,如果你们当记者后不按事实报道,那将是我最大的耻辱。
看,短短一句话就可以看出,记者的定位应该是时代的记录者。当时就默默的记下了这句话。后来六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你写的东西或许对大局而言无足轻重,但对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我们既要谨慎认真地对待每篇文章,也要从一个个小故事中,获取一个个小小的成就感。
做一名记者的综述性体验是:累。
坚持做记者的理由是:喜欢并持续带来的成就感。
刚开始的时候,稿子也不知道怎么写,台里有位记者就手把手的给我改稿子,有采访任务的时候还会特地带上我,教我怎么拍。因为经验丰富,她常年奔波一线,是政治新闻组大姐大,有一次她带着我去拍一个会议,出席的领导挺多的,我们坐在最后一排。她告诉我这种会议新闻要怎么拍,有哪几个角度是必须要拍的,拍领导的时候要几人同框,时间要多长,她教得很细心,这些我到现在还记得。而现在,我和她已经是多年老搭档,依旧是成双成组上山下乡,加班写稿,早起采访,有抱怨、有苦涩、也有快乐和满足。
后来,我开始不断地主动去适应这份工作的快节奏,但也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事。比如,很多人说,记者早已不是无冕之王,新闻行业也从来不是第四权力;也有人说,记者跑会吃喝拿卡,丢了文人风气;还有人说,新闻行业又苦又累,堪称新闻民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传统媒体的式微,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大。或许,他们的话在某个时空里,都对。可难道,记者这个职业的光辉就真的随着时代发展而蒙尘了吗?我是不信的。至少在我眼里,记者是面对真相执着追求的人群,他们不畏困难,甚至是人身威胁都不能影响他的公正。记者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可以迅速提取重要信息而火速成文传播的人。记者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转身,都能够找到自身定位的人。《请回答1988》里,善宇问阿泽,你为什么喜欢德善?阿泽说,不知道,就是喜欢,在一起就开心,见不到就感觉要死掉一样。做一份喜欢的工作,就是这样的感觉。当然,这年头,爱情不是唯一的,事业热情也不是唯一的。但一份工作,少则陪伴一两年,多则陪伴十来年,为什么不找一份真正喜欢的工作呢?
许多人都在说,你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但往往容易忽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多数人即使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也不敢去做。成年之后,我们试错的机会都越来越少了,任何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后果等着我们承担,迟疑、害怕便成为了理所当然。但很庆幸的是,自己年少的那份欢喜成长为了面对困难的执着追求,就在那一刻,我知道我的梦真正成长为了“梦想”。
所以,在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时,我可以很自信地告诉他们:做记者从来都是有星光的。未必所有当记者的人,都心怀天下,但一定有人兼济天下又笔耕不辍。
又是一年记者节,写下这篇心路历程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庆幸自己能坚持下来并离记者这个职业越来越近了,更重要的是想给自己提个醒:这是一条很长的路,而我只是刚刚来到起点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