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聪明的阿斗
一句“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庸主形象。有人说其脑子有问题是让他老子在长板坡摔坏的,要不怎么会拱手让出江山,又落下乐不思蜀的千古笑柄呢!
果真如此?非也。
阿斗很聪明。这不是我说的,是诸葛亮说的。诸葛先生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不是阿谀奉承之言,事实也是这样证明的。一代英雄刘玄德当了两年又两个月的皇帝,撒手白帝城,年仅16岁的刘禅担起了蜀国一把手的重任。孩子皇帝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与老臣,特别是与权臣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这个被后世视为智慧化身的丞相,是个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人,还经常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刘禅提耳面命,诸如“亲贤臣,远小人”的教训。少年乃至青年刘禅,在诸葛亮巨大的影子下,一方面要遵照父亲的临终嘱咐:事丞相如父。另一方面又不想做傀儡,要有自己的主张。想想看,多难啊。然而,刘禅做得很好,从大局考虑,其君臣关系良好,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政权稳固。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说“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但很多人认为,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全凭诸葛亮。其实,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全是诸葛亮辅佐之功。
这除了刘禅大气大度品质之外,还有他精装楞的艺术才能。在充满诡计与狡诈的三国斗争形势之下,有多少人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刘禅装傻,连诸葛亮和司马昭都没看出,凭此,不起眼的阿斗立于不败之地。有人要急了,蜀国败在他手里,怎么能说他不败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魏蜀吴三国,蜀最为弱小,诸葛亮秉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不自量力,一根筋思谋北伐复汉,结果屡战屡败,越战越弱。刘禅对诸葛亮穷兵黩武早有看法,但权衡利弊,除小心劝说外(“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基本由着诸葛亮来。
如此看来,刘禅不仅仅是“聪明”二字可了得,也是一位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公元263年,邓艾一支偏师成功偷袭蜀国首都成都,刘禅听从光禄大夫、文学家周谯意见,顺应中国统一潮流,放下武器,救百万国民、十万大军于战火之中。做出这一决定不是一件常人可为之举。他不知道当亡国奴的滋味么。为了百姓,他舍了,舍了荣华富贵,舍了权力,舍了面子,豁出性命。阿斗是抬着棺材去投降的,虽然邓艾事先有不杀承诺,可谁又能保证其不毁约呢。这一惊人之举,别说姜维等主战派“将士咸怒,拔刀斫石”,就连他的亲生儿子都想不通。五子刘谌不堪父亲举国投降,杀死妻子儿女,自个儿到昭烈庙魂追他爷爷去了。
老百姓则反对战争,希望和平。罗贯中写道:“成都之人,皆具香花迎接”入侵的魏军。可见刘禅顺应民意。被俘后被封为安乐公的他又用“此间乐,不思蜀”之语麻痹司马昭,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他的旧臣民。刘禅坐了41年的皇位,是三国9个皇帝中在位最长的一位。活了64岁,得以善终。
刘禅没有败,如果硬说败,也是虽败犹荣、虽败犹胜。
历史这个东西,你越是正着看,越看越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假若你颠倒过来,倒也能看出个一二来。坚持——顽抗到底的教训还少么?胆如卵大的蜀汉名将姜维不甘放弃,设下自以为力可回天的诈降之计。结果呢,损兵折将,生灵涂炭,自己抹了脖子,还搭上了他人性命,(“军民大乱,相互蹂践踏,死者不计其数。”——《三国演义》)空留下一个忠臣的名声。
古今中外不乏反对暴力的人,古代有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子,现代有实施“天鹅绒革命”的哈韦尔。刘禅只是许多人中的一个,也许是其中最倒霉的一个。不过,他确实聪明,他预见到会有人为他正名的。这不,现在又遇到了一个叫张卯春的知音。
2幸运的范进
范进应试三十多年,考得两鬓斑白,考得一贫如洗,考得呆头呆脑,除了会读几句八股文,什么都做不来,老娘妻子跟他饿肚子。主流观点认为:范进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如此说来,范进是不幸的。
我倒觉得范进是幸运的。
按照范进的境况,他的发展至多是当个教书先生,或者到岳父屠宰坊杀猪宰羊,要实现“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的鸿图大志是不可能的。然而,科举考试制度为他开通了一条腾达之路。在这条路上,不论富贵贫贱,不论年龄大小,也不用找关系,送银子,公平竞争,凭得是自个儿的本事。范进咬定青山不放松,几十年如一日,终于鱼跃龙门。挤在仕途上千千万万学子,有多少穷其一生无所得。就连伟大的吴敬梓先生最终也只取了个秀才。而范进,考了举人,中了进士,成了公务员,当了大领导。他是幸运的。
范进的幸运不仅在于成就他的制度,更在于发现他的伯乐——考官周进。周考官有着与范进相同的遭遇,亦是历经磨难,大运晚来,因而对老考生比较在意。当“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冻得乞乞缩缩”的范进出现在他面前时,就有了一种同病相怜之感。周进问范进多大了,范进说档案上是30岁,实际54岁了;周进问范进考过多少回了,范进说20余次了;周进又问为什么屡考不中,范进说是因为自已水平差。范进的诚实、执著和谦虚给周考官留下了好印象。但,感情不能代替政策。周考官用心看了一遍范进的卷子,心中不悦,暗道:这是什么样狗屁文章,怪不得屡屡落榜。随手把试卷丢进了废纸篓。这时,好一阵没人来交卷,周考官闲着无聊,又拾起范进的卷子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直到看了三遍,“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范进成功了,功在幸运。
如果考官不是周进,就不会对范进那样关注了;如果周进看过范进的卷子就有考生来交卷,周进也就不会有时间再看第二遍了;如果周进不看第二遍,范进就不可能考中秀才了;如果考不上秀才也不会有考举人的资格了,也就没有后来的一路风顺了。
幸运的是,如果没有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