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 他是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 ——访抗美援朝志愿军军委电台报务员杜府文 作者:贾家璇 时间:2020-10-28 次数:443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0月15日,我有幸见到了昔日的老革命、抗美援朝老战士杜府文老英雄。
  杜府文,1932年12月24日出生于王答乡王答村,1948年11月21日参军,进入华北军区电讯专科学校学习,在校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选入军委电台,经过三个月的收发报等训练后,正式上机工作。
  左胸生疮隐瞒病情奔赴战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经久不息的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之际,党中央英明决定: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日,刚刚调入东北军区上班仅有两个月的杜府文,接到命令需要一个报务员跟随彭德怀总司令入朝鲜战场,当时,左胸部生疮的杜府文隐瞒病情,毅然奔赴战场,成为第一批进入朝鲜战场的战士。10月19日晚7时,汽车开过鸭绿江大桥直奔朝鲜前线,卡车在被炸得坑坑洼洼的路上左右颠簸着前进,空中敌机盘旋,不时地扔下照明弹、炸弹。杜府文在车上紧紧抱着收报机,因为彭总要靠这个电台和军委、中国驻朝使馆以及13兵团等联络。进入战场连接好通信设备后,战士们不仅要克服敌台在我信号区发射的大功率信号的干扰,天电和太阳离子电的干扰,敌机播散金属铂带的干扰等,还要时刻提防着头顶的敌机投掷下来的炸弹。但所幸,敌军的雷达只能探测到电台的大致范围,锁定不了准确位置,发报员们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在收发电报。
  满身虱子被烤得噼里啪啦
  入朝后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及生活环境的恶劣,通讯兵杜府文与其他战士们一样,浑身上下都爬满了虱子,衣服裤子烤火时还能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特别是他左胸部生的疮严重感染,甚至染到了身上别的地方也有了疮口。必须隔一日换一次药,但卫生所距离阵地要走一里多的山路,路上还要躲避头上的敌机轰炸,以至于在整整两年后,直到1953年,医疗卫生条件转好后,他身上的疮口才完全愈合。至今,老人身上都留有深深的疤痕。
  由于战场上物资匮乏,杜府文和战友们时常是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充饥,能吃上高粱米饭就算是改善生活了,长期的营养缺乏,使得杜府文和许多战友都得了夜盲症,只要太阳落山就什么也看不见,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1950年11月25日,天刚刚擦亮,敌机突然来袭,一通狂轰乱炸后飞走了。后来得知司令部有两位参谋牺牲了。这次轰炸中,不幸牺牲的还有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同志。此事让杜府文非常悲痛和气愤,更坚定了他决心搞好电台的通讯联络,为多打胜仗多消灭敌人创造条件信念。
  连续半月每天工作超18小时
  1951年秋,原先工作的电台报务员突发传染病,许多战士都倒下了,考虑到当时刚被分配到别的台工作的杜府文对8台工作是最了解的,上级决定让他回去支援8台工作。为了让别的同志好好养病,他一人顶三人连续工作十多天,每天上机工作超过18个小时,保证了志愿军司令部和军委的正常联系。在1952年评功时评了三等功,并以朝鲜人民委员会委员长康良煜的名义,发军功章一枚。
  之后,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开展红旗班组竞赛活动,杜府文所带班组全年完成任务好,没有任何差错,被评为全台的红旗班,杜府文荣立二等功。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发立功证书,并领到了朝鲜的三级国旗勋章。1953年8月3日,当时刚满20周岁的杜府文在参军第五个年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经过了两年九个月8天的战争后,1953年7月,战争终于胜利结束。停战后,杜府文依然驻守朝鲜,建造起营房,搞正规化训练。直至1957年3月24日回国,分配至东北军区116师,同年10月,调到沈阳军区海城驻军通信连,负责培训新人报务员。
  后根据军委决定,军队“五七”干校撤销,1971年1月8日,杜府文全家离开干校回到清徐,1月13日到县武装部报道,后在军休干党支部过组织生活。战场归来,他收起军功章,因对医药方面略有了解,时常自愿去药材公司帮忙,从开始的配西药到后来慢慢开始帮忙抓中药。1984年,他被推选为清徐县第六届政协委员并连任三届。
  如今,老人虽已88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谈起当年战场之事,老人历历在目,可能是多年报务工作的缘故,老人清晰地给我们讲述着各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采访结束后老人给我们展示了珍藏了几十年的军功章和证书,这些军功章和奖章被仔细地包裹在纸盒里,整齐安静地摆放在一个大箱子里,静静地回忆着战场的残酷与热血,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