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谜语这样说:“头有黑豆大,嘴有尺二长,每日呜呜叫,不吃五谷粮。”谜底年轻人肯定是猜不出来了。因为这种东西现在已很是少见。或者说,此物在社会上的某种功能已经消失。在博物馆仪器室或许存在。它的仪器功能是存在的,在仪器室它叫音叉。在早年理发师沿街穿巷唤业务,叫“唤头”,这就是谜底了。
剃头这事儿,在早年也是较有钱的人家的男孩,才能享受的福分,普通穷人家是难以享受的。穷人家的大人或小孩都是或自备一把剃头刀,或借人家的剃头刀自己人给家人剃。我小时候就是我妈给我剃。长到好长好长时间才剃一次。剃时,热一点水,洗一洗,按住就剃,没有洗到,就剃。觉得脑袋怪疼,就往下忽缩脖子,母亲就会在头上轻轻扇一巴掌,以示警戒。当时流行一句俗语“刀子不快水不热,连毛带肉一起割”。我妈的手艺也不好,动不动就给割破了,她老人家听人们说捏一撮头发掩住就止住血了,她老人家就照此办理。
旧社会流行旧观念,说是“一不当裁缝二不唱戏三不给剃头猴儿拜徒弟”。因为这三种行业是抛头露面、摸摸捶捶伺候人的行业,为富贵人家子弟所不齿、不为的行业。不若今日之服装师、演员、理发师挣钱多,社会地位也不低。
我以为,各行各业都是平等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行业,只要有高尚人格德行就应该做好,就应该承认行行出状元。正如刘少奇对掏粪清洁工模范人大代表时传祥所言:“你掏大粪是为人民服务,我做主席也是为人民服务,革命工作是无高低贵贱之分的”。
剃头工作,实在是必要必须的。有副对联说的好:“入门来黑脸罗汉,出得去白面书生”。如今的高级发廊更能为顾客整容换装改头换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