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我的爷爷辈所传,西关厢市楼北街,有一位人称庄稼财主的王同虎(大名王鄘、清徐南门王后裔),据当地老者说:王同虎早年丧父,老母亲在家纺棉花织布。家里兄弟四人以他为大,故老母让他执掌家务,王个头不大,能言善辩,治家严谨,一生务农。
王家人起早贪黑成年累月倾身于菜地辛劳,兄弟四人分工不分家,媳妇妯娌打里照外,老母亲在家养花织布,王氏一大家和睦相处,生活上克勤克俭,被左邻右舍纷纷称赞。
王家的菜地由赖地变成好地,由几亩地发展成几十亩(在菜市北街、原西城壕街西侧等处)。按王家的说法,那全是好地,因而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裕。对此,北街的邻家们都皆有口碑,王家的钱都是从牙齿缝里抠出来的。同时,王家的家规也是十分严明,那时王家上西门菜市坡卖菜,全家从来不在外面买零嘴,也不在外面乱花一分钱。兄弟们把卖了的菜钱都要一分不少地交给老大王同虎。
据传言:王家每到秋后,厨房里的:“笊篱”(一种捞面的工具)就挂起来了,意思是冬天日短,农民少劳动,饭食只能吃稀的,不能吃干饭,并由一天三顿饭改成两顿饭,为此可节衣缩食攒钱过日子。
解放后,搞土地改革,划定阶级成分,当时按王家的实际情况,土地多,家境富裕,划为地主成分也在范围中。可是王家种地从来没有雇过长工,农忙时就连短工也没舍得雇过。总之,王家之富是全家劳动所得,没有剥削之嫌。因此,只能按政策给他定为:中农,对此大家也无话可说,不过事后人们还是给王家送了一个“庄稼财主”的称号。
我记得在1958年,农村掀起献宝运动,就是动员地主老财主和过去有钱的人家把财宝献给集体。这次运动,王家也在其中。王家无奈,最后只好把藏了多年的一大盒铜板捐给集体。满满一大缸古铜钱啊!论斤称足有一吨多重,为此引起县城一时轰动。
由此可想而知,那些沉甸甸的铜板,曾是王家祖祖辈辈如何省吃俭用、一点一滴攒起来的辛苦钱,如今,铜板虽然失去了货币的功能,但它从另一个侧面,也成为王家劳动成果的缩影,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折射,一户农家饱含的辛酸苦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