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白天教学科研工作繁忙,下班后还要接送、陪伴孩子,一周下来经常身心俱疲。我的解压方式是在周末约上一帮朋友爬山徒步,目的地是城市郊区的一些荒山原野。这些地带尚未开发,没有硬化道路。在这里邂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溪水潺潺、虫鸣鸟叫,和朋友聊聊开心和不开心的事,逃离手机干扰,畅快淋漓地汗流浃背一整天,能让人迅速卸掉平日的浮躁与无可奈何,顿感心旷神怡。
不少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会有同样的感受,快速、程式化的都市生活让人备感压力,逃离喧嚣、亲近自然成为切实需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都市人的健康意识更是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爬山、徒步等方式增强体质、疏解压力。
然而,去年年底至今,我常去的部分山地被围蔽起来,欲进行城市公园、山顶公园建造等开发活动。正在挖坑和整理树枝的工人们说将要修建盘山公路,道路两边将种植景观树。可以预见,一段时间之后,这里会是另一番车水马龙的景象,可能带来纯天然的生态空间被高度人工化,动植物从原来的栖息地被迫迁出,城市的建成区面积越来越大。
从前,我很庆幸城市近郊有一些保育完好的自然山体和原野,现如今,它们却难逃被开发的命运。在不少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在土地和空间成为重要城市资本的形势下,原野、原生态地块越来越稀少。然而,放眼国际,提高城市范围内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比例,正在成为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共识,不少欧美国家先后提出“荒野保护”“重新自然化”“景观生态学”“再野化”“生态修复”等理念,持续推进城市的再野化及生态修复工程。而荒山原野的消失正与此背道而驰。
良好的生态环境、较高的原野覆盖率,不仅可以传承和丰富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还能消解现代都市人的焦虑情绪。在推进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时候,不能一味压缩绿地面积、将自然空间改造为人工空间。在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过程中,市区的公园和郊区的原野应该和谐共存。在加大公共服务设施资金投入,持续推进城市各级别公园、绿道、栈道等建设的同时,对于都市郊区的荒山、荒野等自然生态本底较好的区域,更宜“无为而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视情况留出一定的“禁建区”,即除了满足少数人徒步、标本采集和地理数据收集等需求外,禁止开发行为,尽可能保持初始的原野状态,尊重原生动植物栖息和发展的权益。
为城市留下一片原野,保持城市环境人地关系的和谐共生,未来城市发展才更有竞争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