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端午 作者:高松如 时间:2012-08-26 次数:309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高松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记得我上中学时,历史教科书上就说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我对此一直深信不疑。我的小学、中学学长王诚也写了一本书叫《古城春秋》。王诚将发生在晋阳大地几千年来的历史事件编写成书。山西人都知道“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这句话。咱们山西人还把汾河一直称为母亲河。可是,到底是谁打开的灵石口呢?我清楚地记得,中学的历史老师说,是大禹治水时打一了灵石口,空出了晋阳湖。如今,王诚却说是台骀打开了灵石口,空出了晋阳湖。王诚在书中道:“因为没有台骀空出晋阳湖,何来唐尧建都陶唐镇?而大禹则是帝尧后大约50至100年才出现的人物(《古城春秋》第9页)。
  王诚的这段话有点道理,唐尧建都于今清徐县尧城村。《山西通志》卷三上确有记载。而大禹也确实是尧以后才担任的部落联盟首领。可是,王诚的另一段话就语惊四座了。王诚说:“后人为纪念台骀率民众治水的丰功伟绩,便在王郭村立台骀神庙祭礼。同时,为了纪念五月初五打开灵石口这个日子,以后晋阳大地的民众,在每年的这一天,都要包粽子。这就是太原地区五月初五包粽子纪念并祭礼台骀神的由来(《古城春秋》第三第12页)。”
  我疑惑了,五月端午明明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王诚怎么能扯上黄帝的玄孙汾河神台骀呢?我终于找到了最近的历史课本,书上说:“公元前二七八年,楚国都城郢被秦国占领。屈原无比绝望,于这年的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楚国人民用种种方式追思自己的诗人。”(《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4页)
  我还注意到,历史教科书上用了“据说”两个字。所以,笔者当然要回过头来再看王诚的理由。王诚说:“明朝嘉庆年间的《张氏洪宗世谱·本源记》中有‘尹城派世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挥生昧,为玄冥师,昧出台骀,能业其官,宜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嘉之,封诸汾川,掌水旱厉疫之职,即山川之神也,世飨其礼。今太原县有庙存焉。’”(《古城春秋》第19页)
  王诚还引用《晋祠志》说:“台骀庙在晋祠汾水川,祠即台骀神庙。在晋祠南王郭村,节度使卢钧改今名。晋封昌宁公,宋封灵感元应公,题额曰宣济。庙有掌禹钧所撰碑记,见艺文。明洪武七年重修。岁以五月五日致祭。”(《古城春秋》第19页)
  如此看来,台骀乃是张姓的三世祖,所以,张姓人“世飨其礼”。笔者还以为,无论是《山西通志》,还是《晋祠志》同是志,都属于官方文件。张氏家谱虽然没有说是在哪一天祭礼台骀,可是,作为官方文件的《晋祠志》说“岁以五月五日致祭”。说明王诚不只考证了张氏家谱的私人记载,还考证了官方文件《晋祠志》。王诚的考证竟然是如此的细致,可见其下了一番功,其说应该可信。
  笔者推算,晋阳民众每年包粽子祭礼台骀,要早于长江流域纪念屈原至少两千年。所以,中国人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应该和寒食节一样,也是源自山西。历史教科书上的“据说”两个字,说明编者的证据不足,现在是应该给予改正的时候了。
  笔者自以为,郭会生考证葡萄而改写历史已经是前无古人,恐怕也是后无来者了。想不到,梗阳古城竟然又冒出来了个王诚。晋阳大地也真的是地灵而人杰。下一个改写历史的人会是谁呢?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