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清徐边山摩崖石刻 作者:珏山 时间:2020-08-19 次数:40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图为现大佛宝殿后4号窟正中顶部藻井浮雕残部

  清徐边山,风景各异,也是人文历史荟萃之地,而边山的摩崖石刻,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摩崖石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等,盛行于北朝,历代传承不绝。
  摩崖石窟造像
  清徐边山的摩崖石窟造像计有三处。
  一处是都沟石窟。位于屠谷山的山腰间,与岩香寺融为一体。石窟开凿于唐。现存5窟。第1、2号窟坐北向南,1号窟(西窟)叫做弥勒窟,主尊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容可掬,头顶背光浮雕华丽,两侧雕像未完成。2号窟(东窟)俗称千佛洞,因“牧童化道”的神奇传说而闻名遐迩。窟壁四周布满1200余尊小莲花坐佛浮雕,小坐佛与小坐佛之间,以缠枝相连。窟内面阔7米,进深3.6米,高4米,呈马蹄形。窟内设有佛坛,佛坛前沿饰有精美图案。坛之正中为释迦牟尼坐像,通高2米有余。释迦之发为螺髻,圆脸,身披袈裟,袒胸宽衣,两侧雕迦叶、阿难尊者;左胁侍为普贤菩萨骑白象,右胁侍为文殊菩萨骑青狮,组成一佛二菩萨的华严三圣。华严三圣两侧紧靠山崖壁,左右分别雕滴水观音、六臂观音。从现存的造像及千佛浮雕,可以看出唐代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观念。佛陀面相丰满,胸部丰盈,偏袒右肩,神态自若,恬静安祥,衣褶辗转自如,造像后壁设有高大的背光;普贤、文殊坐骑雕凿细腻,青狮蹄爪毕现;壁周浮雕小佛,于紧密中求独立,于统一中求变化,于平凡中求神韵,多彩多姿,栩栩如生,其间,在迦叶、阿难头部,滴水观音、六臂观音左侧,释迦头部正对洞口上方摩崖处,均雕有造型各异的一佛二菩萨浮雕;与端坐正中的释迦牟尼佛之间,形成了千佛朝尊,万法归一的构架;造像神态优美,色彩绚丽,为不可多得传世之作,游人至此,仿佛置身华严真境。第3、4、5窟坐东向西,一字排开,位于现竖三世佛殿后的石崖上,可惜原造像荡然无存,只能从4号窟正中顶部遗留的多半个圆藻井的莲花浮雕中领略其遗风了。
  千佛洞除主尊及阿难造像保存较好外,迦叶、文殊普贤、滴水观音、六臂观音像的头部均被劫略。所幸近年重塑补全了头雕,并重新彩绘。窟门外原有放羊牧童像及卧羊,这在我国石窟雕凿历史上具有在艺术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和原创性。但这一独特性和原创性也遭遇不幸,牧童、卧羊早已不见踪影,不复存在了,仅存韦陀雕像一尊。但仍掩藏不住千佛洞石刻造像气度的恢弘从容,整体的和谐灵动,空间组合营造的匠心独运,表现出雄浑舒展、凝练规整的大唐气象,体现出淳朴、丰满、俊美、活泼的唐代风格。
  那日,专程探访处于龙林山东侧石窖沟的第二处石窟。一路上,眼前不时闪现百年的老椿树,枝枝枒枒如龙似蛇,在风中挥臂扭腰,妙曼起舞。
  石窑村的路旁,有一大石,是崩塌滚落下来的石窟,高约2米,长8米,宽2米多,看得出石顶曾雕有歇山顶护佑,以防止雨水侵蚀,但脱落风化严重。上凿一石洞,高1米多,宽0.8米,深1米,洞周有花纹图案,洞口隐约可见一副剥落殆尽的楹联痕迹,左右有一对护法金刚,一个执枪,一个执锤,挺拔威武。洞内三面开龛,均雕一佛二菩萨。大石的左侧,开一佛龛,也是一佛二菩萨。所雕的一佛二菩萨,除石洞左面佛龛之一佛为站姿外,其余的一佛均为坐姿,而二菩萨则均为站姿。石雕风化斑驳,但仍可领略雕饰手法的精致。
  望望山崖,是否还曾凿有其它的石窟?山崖无言。看看脚边的大石,何种原因、何时崩落?大石无语。人们只能从石窟的形制,判断凿刻的时间,应与天龙山石窟属同一时期,即创建于北朝东魏时期(公元534—550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图为2号窟千佛洞小莲花坐佛浮雕

  当地的村民,觉得石窟戴有歇山顶的帽子,似一乘轿子,称作石轿,年深日久,演变为石窑,作为自己的村名。由于地质等原因,1993年,石窖村分为东、西两个石窖村。
  第三处位于凤凰山腹的香岩寺。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地藏殿、至圣殿后壁从西至东的五个摩崖石窟,开凿于北朝时期。1号窟顶塌陷,改为砖券;2号窟的造像仅存(宝座等损毁,面颊部损坏),其它四窟造像不存;除1号窟外,其余石窟藻井痕迹犹见。
  摩崖石刻书法
  中隐山,四周高峰,其山中隐,闭合萦绕,有寺曰中隐,或以水名,谓清泉寺,地处小峪沟,俗称小峪寺,寺后山崖石壁因有多处摩崖石刻书法而独树一帜。其摩崖石刻,横亘里许,起于何时,无明确记载,最晚的是民国年间的。由于日晒雨淋、人工取石等袭扰,摩崖石刻有的崩塌,有的泯灭,有的剥落,现发现留存内容完整的仅有两处:
  一处在山右的草书:真乐,阴刻,落款张振声,不知哪朝哪代何许人也。一处在中部偏右,隶书:中隐清晖,阴刻,题名乙和。乙和,为清徐县陈家庄村人陈受中(1880-1937)之字。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山西大学及山西商业专门学校教授,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等职。陈善书法,自成一体,且“板桥体”的飘逸或隐或现,并以隶书、魏碑见长。其为吴村白家大院书写的门额“云耕雪读”及院内砖雕之书法堪称一绝。“中隐清晖”四个大字,民国年间刻写,融隶书、魏碑、“板桥体”为一体,足见其书法功力。
  崖刻堙没却留下记载的,有怡虚子所题诗文:
  月明如水万籁静,虎洞苍凉结缘相。
  忽闻仙佩响丁冬,飘然紫姑步履近。
  绝似相如遇文君……
  怡虚子为号,真名事迹不传,石刻毁损,所幸文字有抄存。此诗讲述的是关于明朝清源北门街王福清泉寺读书遇狐仙女紫姑,屡得滋润护佑,“宦途安稳到终身”的清徐聊斋。
  传说一日,王福夜读,有狐仙女紫姑“飘然含笑入帘来”。至此两人朝夕相会,相互唱和,宛若夫妇。临别赠以如意信香,叮嘱公子燃之即御风而来。此聊斋,来源于坊间传说,却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自由追求与美好憧憬,“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吸引着无数学子,到清泉寺读书学习。
  透过现象看本质,空穴来风终有因。友人直言不讳,哪有什么狐仙女,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紫姑不就是当年的小芳么?
  近年来,有人说“中隐清晖”不见了踪影。我也曾几度登临,未能如愿。武兄2004年曾专门攀登,留下照片,不相信风化损毁如此迅疾,2019年8月中旬的一天,做我们的向导,一起去寻找“中隐清晖”。
  寻觅过程可谓艰辛,荆棘、陡坡,我们只好从石崖顶部寻求。沿着石崖,屈体弯腰,探头探脑,张望巡视。看到有几块崩落的巨石,我们以为消失了。在返回途中,仍不放弃,按照武兄指定的重点区段,探身搜寻。一声呼唤,伴着白兄的欣喜和激动,一行人登时振奋。我爬身探看,哈哈,四字皆存,题名也在,只是比2004年的照片有所风化。“中隐清晖”就在寺后山崖石壁中部靠右,其右有一大石与崖体裂开了约3米的隙缝,左面一块石片与崖体开裂,仅可容一人之身。白兄就从此裂口艰难下去。由于地形变化,地势险峻,不好寻落脚点,也难以找到合适角度,好不容易才拍了照片。
  探求已觉不易,想当初创作摩崖石刻,且要精雕细刻出应有的气势和神韵,那需要何等的功夫和勇气。
  另一处位于凤凰山香岩寺,其摩崖石刻现可见元代凿刻的“泰定三年”(1326)四字和清道光戊戌年(1838)凿刻的“快覩群芳”四个大字。另外,剥落消失的摩崖石刻有:乾隆四十六年碑“补修香岩寺碑记”记其“侧西石壁,有大字记其纪年也,为元泰定三年。”如今只剩有点模糊的“泰定三年”四字。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杯泉记”碑,记有“其(山)左有氿泉自石间出……然则以杯名兹泉,杯之名不为泉辱,泉之用且以杯著矣……故既以(杯泉)二字刻岩石上”。
  清徐边山这些侥幸保存下来的摩崖石窟造像、摩崖石刻书法,蕴含着祖先信仰的力量,均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呈现出无法复制的个性产品,常给心灵以震撼。探寻解读,不亦乐乎。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