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恍如梦,柳絮仍缱绻。三年前的农历六月二十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母亲离开了我们。三年来,儿女们无日不思,无日不想,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母亲的养育之恩。这三年,是令人最痛心的三年,最伤感的三年。三年后的今天,我们缅怀母亲,寄托儿女们无尽的思念之情和永恒的感恩之心,不由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百感交集、泪如泉涌。
我的母亲是一位很有主见而又慈祥善良的母亲,一生养育了二子五女,饱尝苦楚、备受艰辛。她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下嫁到非常贫穷的王家相夫教子、劳苦终身。回忆母恩,恩情似海;追思母爱,思念缕缕。自记事起,父母都每天早出晚归,空闲时间很少。母亲经常告诉我,我们家的家风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并语重心长地向我解释:它告诫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对待事情要始终如一,不能虎头蛇尾。母亲还常对我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点点滴滴牢记心中。
“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在父亲去世将近一年半之际,又失去了母亲,倍感心痛万分。母亲享年83岁,也算是高寿了。虽然也明白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谁也违背不了,可事情遇到自己身上时,才感觉到真正的伤痛。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里就是迈不过失去父母亲的这道“坎”,转不过这个“弯”。每当闲下来时,满脑子都是父母亲在世时的场景,特别是见到有亲人提到有关父母亲生前的话题或事情时,总禁不住泪流满面。平时只要看到父母亲用过的东西,想到父母亲说过的话,父母亲的音容笑貌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其实自己也不想总是处于这样的悲痛状态,我也拥有幸福的家庭,一双可爱的儿女和贤惠的妻子,应该感到知足。可对父母的思念总是触景生情,情不自禁。我们兄妹7人,团结友好,又都很有孝心。无论是在父亲弥留前的一年里,还是在母亲最后一年半的这段日子里;无论是他们住医院治疗还是在家养病,无论是喂水喂饭还是端屎送尿,我们兄妹7人都一直轮流陪伴父母左右。眼睁睁看着她们走了,我们却无回天之力,他们是带着对儿女和人世间的眷恋离开这美好世界的。这种伤痛在我心里埋藏很深,久久不能释怀。
春去秋来空悲切,山河还是当年景。此时不由联想起两句唐诗:“唯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在过去的日子里,只要父母在,我心里总有牵挂。回想父母在世时,我总是很想给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很想让他们开心,很想让他们健康长寿。这些我都尽心尽力了,并且父母都很知足惜福。因为我很明白: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儿女就心有归属;父母在就觉得自己还年轻。当我们累了或受委屈时,父母家就是儿女修整心态的“港湾”。我很清楚:父母一生受苦受累、勤俭持家,在农村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把7个子女拉扯大真是不容易。我在县城工作,多年来,一直关照着父母的生活起居,每到星期天给他们买喜欢吃的食品和日用品是必须的,并陪他们吃顿饭,聊聊天,这种天伦之乐的日子幸福地过了几十年。父母的相继离去,让我的情绪一度低沉,好像突然间天塌了一般。而今我时常想起母亲临终时嘱托我的话:要和兄弟姐妹团结好,谁家有困难大家要多帮助。要各自管教好自己的儿女,好好过日子。
父母亲没有文化,也没有制定什么具体的家规、家训,但是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子女:为人厚道,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勤俭持家。可亲可爱可敬的父母亲一生勤劳,一生付出,他们的不容易我很懂得。他们以为人忠厚和正直无私的品德,用诚恳善良和默默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和勤俭持家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们的一生,使我们在人生路上动力无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离别我们虽已三年整,但她诚信、勤劳、善良、宽厚的优秀品质,是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世代弘扬。恒古绵长高氏母,厚德荫护后来孙。母亲在子女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赢得了子女和后人的赞美和怀念。母亲对我的教诲和那份无私的关怀与爱,使我永远刻骨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