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五台山台怀镇,在鳞次栉比的寺庙建筑群中,巍然屹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大白塔,其它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在红墙碧殿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壮观。正如《清凉山志》云:“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其所在的寺院,就是明王朝兴建的皇家道场——塔院寺。所谓塔院寺,即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它位于显通寺之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也是十大青庙之一。因寺院内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与文殊菩萨发塔,故而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因释迦牟尼舍利塔即藏式大白塔,造型优美,雄伟挺拔,气盖山河,直指蓝天,加之处于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四周分布着众多寺庙,所以便成了五台山的象征和标志。
其实,历史上塔院寺和显通寺曾为一座寺庙,也就是原寺庙的塔院。明万历七到十年(1579—1582年),对寺院的殿宇进行了改建,把它与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竣工后,万历皇帝赐匾额“大塔院寺”,从此便独成一寺,直到今天。塔院寺座北朝南,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平面成正方形,占地面积15625平方米。全寺共有殿堂、房舍127间,分为左、中、右3个院落。中为方丈院,右为大白塔院,左为文殊发塔院。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藏经楼,以及文殊发塔、山海楼、伽蓝殿、祖师殿等。寺前有木牌坊3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建。我本人既不信神,也不信佛,只是一名旅游爱好者。分别于1989年6月、1995年9月和2013年6月,3次到五台山观光,共游历了21座寺庙。塔院寺、显通寺、黛螺顶是3次重游,其余18座庙宇,各游了1至2次。最后一次游览,由于时间充裕,感慨颇深。
天王殿门楣悬挂蓝底金字“敕建护国大塔院寺”的匾额。与一般寺院天王殿不同的是:这里迎面所供的不是大肚弥勒佛,而是铜铸的观音菩萨像。观音背后立着一座法令碑,再后才是护法神韦驮像。两旁是四大天王的塑像,高大威风,气势逼人。“大慈延寿宝殿”原为大雄宝殿,为了祝愿明代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娘娘延年益寿,遂改称“大慈延寿宝殿”。门联:“青山巍巍,俯仰天地世态,晨钟暮鼓悟真谛;大河滔滔,沉浮千古人物,黄叶秋风是天机”。字写得从容自如,潇洒流利。联语意境开阔宏大,激昂慷慨。殿内塑像依然遵循“大雄宝殿”的基本格局,正中端坐着释迦牟尼佛,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清朝康熙皇帝题写得“景标清汉”匾、乾隆皇帝写得“揽妙曼云”匾、嘉庆皇帝写得“尊胜法幢”匾,均挂在大殿内。
藏经楼面宽25.3米,进深13米,两层三檐硬山顶,又名藏经阁,在大白塔的后面。藏经楼内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迦叶佛等9尊。楼内还有远近闻名的转轮藏。转轮藏是一种木制的六角形经架,高10余米。经架共有21层,每层上面分成许多小箱,以存放经书。转轮藏的最下层底下装有转盘,可以灵活转动。转轮藏象征着佛教的“法轮常转”,因为上面放有很多经书,僧人和信徒每转动一次,即象征着又念了一遍经。据说,这个别出心裁的“转轮藏”,是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由五台山著名高僧憨山大师设计,自募资金建造的。现在,楼内藏有各种经书2万多册。
据记载,唐朝以前这里就有一座二层八角塔,后毁掉了。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葬后,尸骨炼成了84000颗舍利子。当时孔雀王国的代君主、在印度历史上颇负盛名的阿育王,铸造了84000座小佛塔,每座塔内供一颗舍利子,分布于大千世界中。中国一共有19座,五台山得到一座慈寿塔。大白塔状如覆钵,为喇嘛塔的造型,通高75.3米,周长83.3米。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将以前的慈寿塔置于大塔腹中,形成塔中有塔的格局。因此,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全塔各部粗细相间,为一座实心塔,通体白色,高耸云霄,极为壮观!塔顶高5.3米,塔刹、露盘和宝珠,均为风磨铜制成,金光闪闪。塔身为砖砌,须弥座为石建。须弥座的南面有3个很浅的石洞,右边的石洞中立有释迦牟尼的双足迹印图。刻在石上的佛足印长51厘米,宽20厘米,足心有千辐轮相和宝瓶鱼剑图。碑身下端刻着一段文字介绍,释迦牟尼佛涅磐时,对他的弟子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经时,把佛足印拓下,带了回来。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壬午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奉在大白塔下。
塔的垂檐和束腰上均挂有风铃,全塔上下共有252个。每当清风吹来,风铃叮当作响,悦耳动听。塔的下面殿内,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菩萨像,均坐在玻璃罩内。塔殿外围的长廊中,装有120个80厘米高的铜质转经筒.。其实,入寺后就看到有不少信徒在虔诚地叩长头,我们也融入了浓厚的宗教氛围中。在导游的带领下,沿着长廊按顺时针方向,绕大白塔转行3圈。长廊的墙壁上有精美的唐卡,大家边转经筒、边欣赏。大白塔是我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是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和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在五台山的佛教建筑中,大白塔的起源最早,是五台山佛教的根。
文殊发塔,又称小白塔,通高10米,塔形与大白塔相似。位于大白塔的东面,大小白塔遥相呼应。据说,早在北魏时期,文殊菩萨为宣传佛道平等,曾化作贫妇到该寺乞斋,随后留下了一把金色的头发。后来,就在菩萨显圣处建了座塔,把菩萨留下的头发放在里头供奉起来。文殊发塔虽不及大白塔雄伟,但因供奉着五台山教主文殊的头发,前来拜塔的僧人、香客仍然不少。为塔院寺的一大景致。
1948年春,毛泽东、周恩来等东渡黄河,挺进河北西柏坡。4月9日,因大雪封路,毛主席一行迎着漫天风雪,登上五台山海拔2800米的鸿门岩,夜宿塔院寺方丈院。第二天一早,毛主席等人由老方丈作向导,游览了台怀镇青、黄庙古迹,访问了汉、蒙、藏同胞。我们走进由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路居旧址”馆大门,照壁上毛主席的题词便映入眼帘:“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的胜利”。如今,塔院寺的方丈院,已被辟为毛主席路居陈列馆。馆内有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的卧室。室内陈列着当年的床铺、桌凳、笔墨等复制品。毛主席一行在塔院寺只住了一晚,次日,从五台山出发,经长城岭,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彻底摧毁了蒋家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