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军魂 ——记老战士龙铁满 作者: 时间:2012-08-19 次数:223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陈宏健
  
  8月1日,天气晴朗。记者来到王答乡龙家营村,在一个农家小院里,我们见到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四军工兵二营一连老战士龙铁满。今年82岁高龄的龙铁满老人,曾参加过太原战役、解放西北及抗美援朝战争,获得了解放勋章、解放奖章等,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突出表现,他还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荣记个人三等功。
  生逢乱世经风雨
  刚在地里忙完了农活的龙铁满老人,一进院子,便利索地脱下草帽,放下肩扛锄头,拍打着身上的尘土,手举起放下一气呵成,动作干脆利索。当他和记者微笑着打招呼时,实在很难将这位体型瘦小的老人和驰骋疆场的解放军、志愿军战士联系在一起。
  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战争的烟云已被岁月渐渐隐去。但在他平淡的描述下,我们的思绪被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战火连天的年代。
  1931年,龙铁满出生在龙家营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时世艰辛,战事频频,让这个幼小的农家子弟饱受煎熬,炮火的纠缠和谋生的苦难揭开了他人生的第一幕。
  龙铁满是家中独子,他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其人生的美好愿景和期待,但他的童年却始终在温饱中挣扎。从8岁起,他就拾柴火、干农活、做长工,早早承受起生活的重担,即便日夜操劳拼命地干活,也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时至今日,在膝下儿孙们的陪伴下,接受采访的龙铁满仍旧忘不了那坎坷岁月的折磨,瘦骨嶙峋的身体无言地向我们展示着艰难的过去。
  1949年,还有半年才过18岁生日的龙铁满被阎伪军抓了“壮丁”,多舛的命运揭开了戏剧性的一幕。年纪幼小的他,猝不及防地被拉入到太原战役中,握惯了锄头铁锹的手掌,生平第一次触摸到了冰冷的枪械。
  “被入伍”的龙铁满被编入阎伪的国民党军太原第五师。和许多的新兵一样,龙铁满也受过非人的对待,就拿他们吃的饭来说,量少而且粗劣,仅是维持活命,不会使他们饿死而已。这样的日子如何忍得下去?几天后的一个晚上,龙铁满和伙伴们趁着夜色逃出了兵营。
  “是回家,还是加入解放军”,想一想满目疮痍、破败不堪的家园,再看看身旁面面相觑的伙伴,十八岁的龙铁满做出了决定命运的抉择,他和伙伴们在翻过一座山后,一齐投奔了驻扎在此的解放军部队。
  半月后,太原战役在响彻三晋的解放军的炮火中拉开了序幕,龙铁满亲历了解放军与阎伪军兵戎相见的生死场面,也借着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攻势,打响入伍后的第一枪。不久便跟随部队离开家乡,先后参加了解放兰州、进军大西北和宁夏剿匪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结束,卸甲归田,马放南山的幸福日子并没有如期到来。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悍然发动朝鲜战争,1951年2月,龙铁满作为第二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九死一生战朝鲜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怀揣着满腔爱国热情,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向朝鲜战场行进。
  “当时怕被敌军发现,我们是顺着河,涉水渡江的,入朝后,部队一路向南,一直打到离三八线很近的地方。”1951年4月下旬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计投入15个军的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向“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发起第五次战役,龙铁满所在的64军,在朝鲜汶山里至春川间担任主要突击任务。
  “那时候,我们师在三八线附近,敌人就在我们对面的山上,敌我阵地犬牙交错、争夺激烈。敌人装备精良,经常是天上飞机盘旋,掩护地面的坦克和步兵冲锋,火力非常猛烈。我们拿的是单发的‘三八式’步枪,战斗中,我和战友们经常用的是缴获过来武器。遇到敌人就用枪扫,用手雷炸,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只是不顾一切地往前冲,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考虑生与死”,龙铁满点燃一根烟,思绪又回到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
  战场上,龙铁满和战友们时时刻刻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战场上的每一寸土地都会是让人生命戛然而止的鬼门关,战友们在密集的炮火下,枪林弹雨中,浴火奋战,成批地倒下。一个寒冷的早晨,龙铁满摸起身边的衣物御寒,刚刚披上,发觉不对劲,原来上面浸满了带着体温的鲜血和辨识不清的战友的断肢残肉;一次战斗中,他冒着敌人疯狂的扫射和轰炸,将负伤的战友从1里外的半山腰背回阵地;面对几百架敌机盘旋轰炸,战友们血肉横飞的场景,龙铁满再也压制不住内心的痛楚,黯然落泪。
  这就是战争,残酷无情,至今,老人的身上还处处是被“死神”亲吻过的痕迹,一处处疮疤,记录着战场上经历的点点滴滴。“有次非常幸运,敌人的机枪朝着我们扫射,子弹直接擦着腰部的皮带飞过去了,连挂在腰间的饭缸子都被打碎了”。在朝鲜战场两年间,龙铁满受伤多次,九死一生,一条命几乎是捡回来的。
  战争期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生活,亲如一家,同甘苦,生死共,“到宿营地借住民房时,我和战友们一起帮助房东打柴、担水、割草、喂牛、推磨、打扫院子……他们很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又是送吃的、又是送喝的。”
  在战争后期,双方争夺愈加激烈,狼狈逃窜的敌人拆桥来延缓龙铁满所在部队的追击。为加快修复桥梁的进度,为我军追击敌人赢得宝贵时间,龙铁满和战友们跳入冰冷的河水中,顶着狂风暴雨的侵袭,连续奋战整个晚上,修复被炸断的桥梁。因此赢得了上级的嘉奖——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颁发的个人三等功勋章。
  1953年8月,第64军从朝鲜凯旋回国。龙铁满被分配到了东北空军机场,执行短暂的修复飞机的任务,1955年9月,他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家乡。
  
  卸甲归田当自强
  回到家乡,龙铁满一心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务农上。
  1959年至1961年期间,我国爆发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面对国家经济困难的紧张形势,龙铁满强忍住饥荒带来的生理、心理的双重考验,没有主动向国家伸过一次手,向组织上提过一个要求。在他看来,无论生活多艰苦、困难有多大,自己都要敢于承担,勇于承担,不能依仗自己过去的功劳去换得眼前利益,毕竟,相对于那些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的死难战友们来说,自己太幸运了!
  随着农村通了电,龙铁满便靠着自己在东北空军机场学到的一技之长,荣幸地当上了村里的第一批电工。30年间,多少次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任务,龙铁满硬是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刻苦专研的敬业精神,在艰苦的农电岗位上做得有声有色、有口皆碑,因为工作突出,年年评先进,年年当标兵。1999年,他将工作移交给村里的年轻人,算是退休了。
  现在,龙铁满的晚年生活过得并不轻松,由于生病等原因,家里欠了一些“饥荒”,老伴双眼失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子女生活也很紧张。每每老伴在旁“控诉”着自己的不是、周围人劝他向上级、向政府寻求帮助的时候,龙铁满只是一口回绝,然后保持沉默。在他看来,往日的功绩只能代表过去,日子过得紧一点算不了什么。
  老人有四儿两女,现已是四世同堂,也算是家庭祥和、其乐融融。“他呀,可精神了,每天都闲不住地想着做点营生,我们劝他别太累了,这不,刚从地里回来。他以前那么不容易,我们做儿女的多想让他好好地安度晚年啊,可他就是闲不下来。”
  风雨沧桑多少年,龙铁满始终保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军人的本色。站在村口,目送我们离开时,他那习惯性的军姿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加显得神采奕奕,那深邃的目光久久遥望着远方翻滚的云团,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战士保家卫国、造福家乡,经历血与火洗礼的荣耀一生!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