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徐,吾之家乡也!地处太原南38公里,依山傍水,北依中隐山、白石河和清泉湖,东临汾河,西有清泉西湖,东西南面都是肥沃的平原,清徐县城就坐落在湖水环绕的中隐山下。
城内有一湖,名曰东湖,清徐城就围湖而建。
因东湖是北方城市罕见的天然湖泊,不像清泉东湖和清泉西湖是人工湖,因此清徐人对东湖的热爱由来已久,又因古人信奉有水必有阁,故在东湖东南角建有水阁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清徐经济的发展,清徐城原有规模扩大。
因旧城有三个关口,分别为南关、北关、西关,因湖在城东,故古人将湖定名为东罐,又名东湖,即城东之湖也!
罐者关之谐音也!指地势低如瓦罐,每有大雨,中隐山白石河洪流汇入,东罐水溢出常会泛滥成灾,听老人讲,古县城东罐东南一带常会被水淹,水患时路上还可捉鱼,故古人在这里很少有建筑,而为镇水患,在东湖北岸水域建有玉皇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水利的发展,据老人讲,我县原北营水库即现在的清泉西湖、水屯营水库即现在的西湖还有白石河大坝,就是在五六十年代动员了全县人民,硬是用肩挑手拉小车推建成的,从此才收敛了中隐山脉雨季洪水及长年流淌的平泉流水和东于方山雨季洪流的肆虐,以此治住了水患,县城东罐即东湖东南一带也就是现在的环湖路和美锦大街以东及商业街一带才成为很好的宜居之地。
因人皆有向水而居之愿,随着清泉东湖和清泉西湖的建成,白石河的治理,再无水患,并方便了农田灌溉,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县城开始东扩,谓之新城,逐渐地东湖成了城中之湖,随着发展甚至原城外的清泉湖也被高楼大厦包了进来,亦变为城中湖,因为两湖周围都是理想的宜居之所,而这里的楼房,因靠山临水,就成了景观房或海景房。
可以说,临水而居是所有人对居住环境的向往。
一直以来,清徐人都为有东湖、清泉西湖和清泉东湖感到骄傲,同时也在大做水文章,大搞新型城镇化建设,多年来,白石河仁义桥、清中桥、三国城建,新城东扩、北延,文源路、紫林路通……各小区楼房依山傍水,越建越高,越建越多,越建越美,清徐城不知扩了多少倍。
因清徐是文学巨匠罗贯中的故乡,除罗氏后嗣在清泉湖边建有罗贯中纪念馆外,在广场塑有罗贯中雕像。在重建水阁楼时,更名为文源楼,取清徐之地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之意。当然紧邻的路也就叫做文源路了。
文源楼,是1996年水塔醋业集团在原水阁楼旧址上,用三年时间,扩其规模,增其旧制,花一千多万承建,于1998年竣工。
文源楼的建成充分反映了当时清徐经济的发展,其楼,为仿明清建筑,共八层,其高49.88米;其形飞檐挑角,如鹰展翅;其势如在云天,有凌空气象;其上为阁楼。登上,北望可见中隐山脉、平泉流水,东望是汾河两岸广袤的土地,西望有西湖和正在发展中的工业区,而眼前就是烟罩雾锁、霞光万道、垂柳盈盈、美景如画的东湖。
新建的文源楼,矗立在东湖一角,面山临水,蔚为壮观,是清徐县城地标性建筑,堪称北方之岳阳楼也!
记得当时,因妻子在城建局工作,是设计师,让我作文以记,更因其壮观,竣工日,使我写下了《文源楼赋》,以此歌颂其美,后收在我散文集《希望是人生永远的太阳》一书中。
清徐自古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太汾风景少颜色,唯有清源入画图。喜看稻谷千冲浪,汾河两岸是家乡”便是其真实写照。
而在我小时候,也就是六七十年代,人们还把“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生活做为理想的时候,我却只知祁县而不知有清徐,何也?乃因我老家在河东西营村,离祁地近,与县城有汾河阻隔,那时交通不便,故远之矣!直到1978年为迎《毛选》第五卷的出版,做为小学号手的我才在学校组织下第一次来到县城东湖广场,后来我参加高考、应征入伍、成家、转业都在这座城市,至今正好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而对这些变化,虽不可一一枚举,但都了然于胸。
说来,在清徐的建设史上,南安桥是1986年初建,2016年重建,还有贯中桥的建成,才沟通了汾河两岸交通,结束了摆渡的历史,此时县城的繁华商业区在旧城的南门街、顺城街和西门坡一带,再后由于新城东扩才有了湖东二街三街和凤仪街的繁华,此时低层的楼房建筑才相继出现,这时也就是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人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才成为现实,但这个年代建的楼房大都是楼板房,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才出现了现浇房,之后才逐渐有了更高的建筑。
记得当时的预制板厂就在三国城桥东,还记得1995年清徐城才出现的第一座高楼——贯中大厦,虽只有九层,但当时就是清徐的最高楼了,当时由于文源路还没开通,县城的主要繁华区还在商贸城、南门、西门坡和顺城街一带。
记得很清楚,1998年,是文源路的开通,才将新旧城连为一体。当时我转业在巡警队,被派往文源路旧城拆迁保卫组工作近一年,深感开通不易,剪彩那日,望其壮观,还写下了《美哉——清徐城》的文章,抒发了对家乡发展的前景和希望,登在了《太原日报》上。
这段历史,说出来就不怕笑话,因后来翻我日记,文源路的开通、剪彩那日,我家还有吃饺子庆贺的记录,邻家还为此放鞭炮,说明家乡的建设关系千家万户。
再后来,文源楼建、旧东湖体育场及周边平房拆除、家家乐地下超市施工、清都商场施工、东湖改造、怡心园建、紫林路通,直到2016年东湖公园建成……每一次建设的成就,都促进了清徐的进一步发展。
时过境迁,是在2000年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清徐的发展速度让人刮目,高楼大厦异军突起,旧城改造是速度惊人,道路延伸与时俱进,休闲公园越来越多。
眼见得,各个高品小区集聚人气:紫林花园、海景花园、万隆花园、供热高层、清华苑、御水湾、清泉宜居、盛地广场、中隐澜湾,清泉湖、福瑞山别墅区;锦江、新紫金、喜来澄大酒店和体育公园建筑群,新公安局、武装部、检察院、城建局、清源镇、县政府办公大楼等新建筑层出不穷,同时各种休闲器械在小区和公共场所的安装,各种休闲场所的建成:家家乐超市广场、醋都广场、怡心园和大型的东湖公园让人怡心怡情。
而外围,随着2006年清徐马峪高速路的通车,2016年滨河西路清徐段的建成,2018年307国道清徐段改线全线贯通,清徐也被纳入到了太原市发展的大框架中。随之文源路、紫林路东延,西关大街西延、六合路、森泰路北延、榆古路橡胶厂路段拓宽和307国道、滨河西路的衔接,还有花篮公园、白石河公园的建设,使得清徐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可以说,道路是城市的血管,通到哪里那里就会繁华、就有活力;山是城市的背影,会掩映出美丽的霞光;水是城市的灵魂,是神仙都会迷恋的地方,为此哪里有了水那里就有了灵气;而风景就是这座城市的气场,能壮美山川、陶醉人心!
清徐城外围道路的相继开通,进一步奠定了清徐快速发展和撤县设区的大框架。
近年来,清徐的建设力度更大了,规模更壮观了,发展速度更惊人了。
县城的道路延伸改造如火如荼,新的征拆和建设项目层出不穷,几年来相继完成了文源路、紫林路东延,花篮公园、白石河公园的基础建设,西关大街西延,森泰路、六合路北延工程,美锦大街、紫林路、文源路、凤仪街的大型改造、拆除违建和立面改造……因工程项目多,可谓“全面爆发”,又因工程量特别大,直到现在县城的好多道路延伸改造还在进行中;而为配合森泰路北延,迎宪村白石河段正在架桥,东湖西岸迎宪村的老旧平房正在拆除,其它道路的延伸都有少量征拆,扫除拦路虎的问题,特别是为开通森泰路这条湖边西路,笔者亲身经历感受,其难度与进度可谓空前高涨。
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献礼,流光溢彩的喷泉光影水景秀和焰火表演,2019尧城(太原)国际通用航空飞行大会的举行等国际级活动的举行,更加让清徐光彩夺目!作为一名清徐人,和众多清徐人一样,对我县建设非常关注,非常憧憬,为此常游走工地,深感这样大力度的建设改造后的清徐一定会非常美丽,为此写了《建设之美》一文,刊登在《清徐报导》上,以此抒写建设美,呼唤更美的家乡。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的感觉是,清徐县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到2000年的初级发展阶段,2000年到2016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之后步入惊人发展阶段。
而今,以“国际休闲慢城、中华醋都葡乡、三晋文化水镇、太原花园客厅”为发展定位的清徐县,“高速、国际、品牌、生态、美丽、文化、健康、智慧、活力、幸福”十大特色基本形成,“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清徐”的蓝图正在加快变为现实,“三年大变样”中的清徐县,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向前、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