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工作法 作者:文建明 时间:2012-08-12 次数:210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文建明
  一、坚持分类式推进工作,在推行“三制”中最大限度地保证乡镇党委高效运转
  “三制”:是指根据乡镇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把乡镇工作分为三类,实行业务工作常抓制、中心工作分组制、应急工作集中制。
  ◆产生背景
  多年的乡镇工作经历,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头绪多、任务重,大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安全稳定等重点工作,小到清洁卫生、抗灾救灾、群众上访、迎接检查等一些突击性、临时性的任务,都要乡镇一件一件去落实,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时候陷入“忙于应付”的泥潭,经常出现“猴子掰包谷——顾此失彼”的现象,工作效能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把乡镇工作分为业务工作、中心工作、应急工作三大类。后来不久,我又发现一个问题,有的干部做业务工作时,业务工作做不好,部门要报表、要材料,催了一次、催二次;做中心工作时,群众来办事不是找不到人,就是坐冷板凳,大家都互相推脱;做应急工作时,人又到不了位。工作时看起来,大家都在做事,都在努力,而就是没有什么效果。还有部分干部把业务工作做得糊涂时,就说是受了中心工作影响,叫他去做突击中心工作时,他又说业务忙,结果是业务、中心等工作互相搅来搅去,干部哪样工作都没做好。为此,我们推行业务工作常抓制、中心工作分组制、应急工作集中制,就彻底改变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工作也有序进行了。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业务工作“常抓制”。
  我们主要把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组织建设、文教宣传、计划生育、财务管理、安全创卫等日常性工作,定位为业务工作。为了保证业务工作有人抓、经常抓,我们实行了业务工作常抓制,明确提出岗位责任,把任务明确到岗位、分工到个人,由具体人员负责落实。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委、人大、政府集体成立了党委预案领导小组、党务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督查督办领导小组、财经领导小组四个领导机构。每个领导机构设组长1人,由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镇长担任,成员分别由镇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各分管领导和中层负责人组成。党委预案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党务政务公开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把党务、政务完全公开,推行阳光政务;督查督办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财经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为老百姓当家理财。为促进业务工作落实,对业务工作严格考核,就是根据干部日常业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评分。部门每打电话催一次资料、群众每投诉干部一次,都记录在案,进行业务单项考核。建立业务每周一例行学习制度,要求干部每人一本学习笔记,由各分管领导每月定期进行一次巡回交叉检查评比。每年对到岗情况好、业务完成得好的同志进行通报表彰,以资鼓励;对到岗率低、业务差的同志,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二)中心工作“分组制”。
  我们把县委、县政府下达的重点工作和党委会研究确定的涉及全镇大局综合性的重大工作和联村联片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是乡镇工作的重心,任务重、责任大,干部都不愿做。过去一安排中心工作,大家都以业务工作忙、部门工作多等借口相互推脱。为了调动大家完成中心任务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中心工作分组制。把全镇所有干部分成六个中心组,分别由党委委员任组长。把一项中心工作交给中心组长,由他带领他那组人员去独立完成。同时,根据中心任务完成时间、任务轻重、难度大小,给予中心组长相应的人权、物权和财权。我作为党委书记只教工作方法和措施,放手让他们去落实。在实践中,让他们提高了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今年“南大梁”高速公路建设营山段,涉及我们城南镇的村就有4个。拆迁工作就是我们的一个中心工作,镇党委安排由由6名工作人员组建的一个中心组,在短短3个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任务,并且完成得很好,在拆迁工作中无一人上访,还经常出现拆迁户给我们的干部送开水、送毛巾。原因在于,我们把干部分组后,任务到人,责任分明,激励了干部认真谋事、热真想事,认真干事,赢得了群众好评。
  (三)应急工作“集中制”。
  在乡镇如何面对突发性事件,这是一个称职的党委书记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因为突发性事件往往对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危害性很大,处理不当,就会严重破坏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在突出性事件面前,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当群众的主心骨,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准备的党委政府,所以我们成立了一个常年应急大队,由武装部长任大队长,其余干部为成员。各村(社区)也分别成立了应急大队。我们为应急大队配备了摩托车、对讲机和常用的一些应急设备,并落实了相应的工作经费。建立了应急制度,制定了应急预案,明确规定应急人员必须10分钟赶到应急地点,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对应急工作进行经常性培训,经常性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全镇干部应急能力。同时,把村(社区)干部和应急大队成员电话制成小卡片,发放全镇每家每户,确保应急人员能第一时间收到报警电话,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去年10月,我镇化育桥社区一居民楼发生火灾,一接到报警电话,我们应急人员就立马赶到,比消防队还早到几分钟。到场后及时疏散群众,组织扑火,有效地控制住局面,极大地减少了损失。近年来,我们成功应对了非典、地震、甲流、火灾、交通等各类大大小小突发性事件50余起,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几点体会
  我认为,做任何工作都需要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机制做保障。乡镇工作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必须要善于把握工作的规律,建立一套行之可行的工作分类方法和工作运行机制,才能推动乡镇党委忙而不乱、有条不紊、高效运转。我们通过推行“三制”,理顺了工作关系,明确了推进方法,强化了责任落实,干部推诿扯皮没有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做到了业务工作能落实、中心工作全推进、应急工作有准备,促进了工作有序推进、科学运行。
  二、坚持绩效式管理干部,在推行“三定”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三定”:就是根据乡镇党委政府承担的职责任务,按照现有领导和工作力量,定岗、定员、定酬。
  ◆产生背景
  说到乡镇,最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乡镇机构改革。过去,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乡镇习惯行政命令,工作总是大包大揽,“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老百姓也都觉得政府就是万能的。那时候,乡镇权力集中,手段丰富,主要任务是“催粮催款、刮宫引产”,工作方式简单,对乡镇干部的素质要求并不高。8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着手乡镇机构改革,但是,一直都在“撤了并、并了撤”的“撤乡并镇”的怪圈里打着转。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镇体制、工作内容、县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乡镇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越来越突出,经常是“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管不了”。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职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很多乡镇干部出现了“不适应症”。
  就在这个时候,我调到了城南镇工作。第一次开会,全镇就冒出70多名镇干部,礼堂下面黑压压的一片。但是,后来安排起工作,经常找不到人。找到人了,张三推李四,李四推王五,要么身体不适,要么家里有事,理由千奇百怪。有时,居然安排的工作又象皮球一样被“踢”回了“原点”。还有的干部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存在严重的“倒管”现象。在工作中,往往干的干、看的看,老实的就累死,狡猾的就耍死,分工极不合理。另外一个奇怪现象就是,每到要发工资那两天,镇干部总是比平时多出好几倍,到岗很整齐。
  为了让干部来上班,我推行考勤制度,规定镇干部每天早上到办公室准时签到。一周下来,签到很整齐,每个人出勤率都是100%。但是,除了签到以外,“山河依旧”,工作没有任何起色。原来,镇干部签到以后,全都“溜号”了。于是,我又想到用签退来约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结果补签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有一次写完信后投进信箱,因写错地址,想修改也没办法,让我想到了新的办法来解决签到的问题。在办公楼里挂一个邮箱,每天9点前,干部必须亲自到场签名,9点一到,就准时将签到簿塞进邮箱。时间一过,邮箱一关,就没法补签,也避免了找人代签。后来,我们用过签章、盖手印、打卡机等办法。再后来,我们又安装了摄像头进行监控。如今,我们借助高科技,用手机GPS定位,就更科学了,根治了乡镇考勤的诸多问题。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创新干部管理势在必行。“不创新方式,不改革旧的体制,干部管理就没有出路,全镇的工作就难有起色。”“三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探索出来。
  第一步,定岗,明确职责。
  ◆主要做法
  我认为,乡村干部出现推诿扯皮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岗位职责不明确,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必须明确岗位,明晰职责,落实责任。我们设立“两办四中心”,即党政综合办、督查考核办、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财务结算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政策法规服务中心。党政综合办主要承担组织、人事、纪检、宣传、内务等职责,督查考核办主要承担监督、检查、督办、考核等职责,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要承担经济发展、农林水、畜牧兽医、动物防疫检疫等职责,财务结算服务中心主要承担村财镇管、财务统管等职责,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国土、村建、民政、劳动保障、计生、广电等职责,政策法规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司法、信访、调解、安全生产等职责。根据“两办四中心”设置,确定相应工作岗位,明确岗位具体职责。
  这样一来,岗位明确,职责清晰,推、拖、躲、绕现象得到了彻底杜绝,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了。
  ◆几点体会
  在定岗过程中,我认为有三点非常关键:
  一是必须遵循因事设岗的原则,岗位要灵活适用。虽然乡镇肩负着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基层组织四大主要职责,但我觉得“落实”二字,才是乡镇最重要、最主要的任务。我非常赞成人民日报社马利副总编的观点,中央、省、市、县设立什么样的工作部门,乡镇不必一一对应相应的工作机构。各个乡镇有各个乡镇的具体情况,工作重点、主要任务都不尽相同,我们的机构设置就应该因地制宜,“因事而异”。就拿我们营山来说,全县有平坝、丘陵、山区三个不同类别的乡镇,经济状况、交通状况差别较大,城镇化进程好的中心乡镇就需要设立招商引资办公室,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借助外力加快经济发展,而山区乡镇,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小乡镇就不需要这样的工作机构。目前,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归并在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内。所以,设岗不能“一刀切”,必须因事设岗,按需设岗。另外,还有一些机构是临时机构,比如,达成铁路复线建设,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处理铁路沿线的拆迁、安置、补偿,他们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为重点项目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这就需要灵活设岗。
  二是必须打破行政、事业干部身份界限设岗。实行公务员制度以后,乡镇干部“一分为二”,分行政、事业两种编制。目前,公务员队伍人才奇缺,严重老化。事业单位改革迟迟没有到位,很多事业干部能干事、想干事,却没有舞台。尤其是工作相近,待遇不同,严重挫伤了事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打破身份限制设岗,能够把更多有能力、愿干事的干部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是必须统筹财、物,整合资源。农村在我们国家的比重很重,城镇化进程缓慢,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目前这种“条”与“块”体制不顺的情况下,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财力匮乏的乡镇来讲,更为重要。况且,只有统筹了财物,只能真正实现对人的统筹。
  第二步,定员,竞争上岗。
  ◆主要做法
  每年初,根据“两办四中心”确定全年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以外的所有乡镇干部,按照“双向选聘、择优选任、人岗相适”原则,采取“个人申报、竞岗演讲、双向选择、党委审定”的程序,公开竞争1个或多个工作岗位。对上岗人员,实行一岗多责、统一调配、动人不动编,签订岗位责任书,实施岗位管理。对落岗人员,保留原有编制,发放基本工资和生活津补贴,鼓励到村(社区)任职或自主创业,可参加第二年初乡镇新一轮竞岗。
  ◆取得成效
  全镇70名干部竞争21个集中管理岗位,村社干部由原来的192人减少到42人,10名事业干部到村(社区)兼职,12名领办、创办了经济实体,机构消了肿、干部减了员、工作增了效,出现了人心思干、人心思进、人心思上的可喜局面。事业干部杨易在走马村承包荒山80多亩,发展起以黄花梨等为主的果品业,当年收入近10多万元。如今,杨易申请了“易发”牌商标,种植规模达300余亩,年创收60多万元。杨易经常说:“要不是放活干部管理,现在还仍窝在机关里混日子。”
  ◆几点体会
  这些年来,通过每年竞争上岗,让我感觉到两个好处:一是干部明显有压力,工作更加尽职尽责了;二是干部明显有动力,工作干好了能够到更好的岗位上去。正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样,有了新鲜感,就能够让干部保持工作激情。
  第三步,定酬,公平激励。
  ◆主要做法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上岗人员的报酬,一律采取“工资+生活津补贴+工作绩效补助”模式计发,其中,工作绩效补助包含业务工作、中心工作、应急工作三部分计发的绩效补助,对业务工作实行定补制,严格定时定点签到考勤,按出勤情况计发补助;对中心工作实行积分制,按完成进度和实际效果积分,每月小计、季度公布、年终汇总,按个人积分计发绩效补助;对应急工作实行奖励制,根据任务轻重、工作态度、完成情况给予奖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绩效补助,按上岗人员平均工作绩效补助计发。乡镇事业上岗人员的报酬,比照同类上岗乡镇公务员报酬标准进行核算。
  ◆取得成效
  通过定酬,干部干多干少不一样,干与不干完全两样。前年,同一职级的镇干部,最多的年终绩效有1万8千多元,最少的只有2千多元,差别非常大,一下子调动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几点体会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表明,要激活干部队伍活力,重点要在报酬上体现差别化、实行绩效化。要通过奖勤罚懒、奖罚分明,坚持“一碗水端平了”,“一竿子到底”,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进一步调动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坚持全员式教育引导,在推行“三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增强社会凝聚力
  “三教育”:是指围绕强化乡镇管理和任务落实,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分类教育,实施党员党性教育、干部爱民教育、群众“十好”教育。
  ◆产生背景
  在农村,普遍存在着文明教育缺位,一些党政干部宗旨观念不牢,服务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自由主义有所抬头。在城南镇也一样,个别干部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或置若罔闻,或推诿拖沓,或简单粗暴,或“一言堂”现象严重,个别党员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松散,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者参加组织活动要讲价钱,不交党费,对镇村事业漠不关心,有的党员还带头集体上访,甚至镇上原来有一名干部,常年迷恋赌博,欠下高息赌债70多万元,由于还不起款,悄悄离家出走而神秘失踪,讨债人就天天到镇政府要人,群众对此反响强烈,意见很大,群众把干部称为“三了干部”,即“干部作风歪了,形象坏了,离人民群众远了”,党群、干群关系十分紧张。同时,由于当时镇、村引导作用不强,老百姓整体素质很差,“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不懂得感恩,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人生信仰。乡风民风不纯,辖区不仅打牌赌博多、打架斗殴多、吵架多,而且不孝顺父母的不少、家庭矛盾不少、爱告状的不少,特别是在城乡环境整治中,经常碰到“前面有人扫、后面有人丢,今天安个灯、晚上就整坏”等情况。
  我一直都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党员党性不强、干部作风不实、群众素质不高的问题,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教育没跟上、教育方式不对头、没有建立长效教育机制和基层党组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是根本原因。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说,“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体现”。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我认为,在现阶段,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正确引导群众,保证地方风清气正,既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铭刻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为此,在城南镇,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分层分类教育。
  ◆主要做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症下药,把树立文明新风作为乡镇党委加强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围绕强化管理和任务落实,在镇上及每个村(社区)开办1所文明教育学校,推行“三教育”,即党员党性教育、干部爱民教育、群众“十好”教育。
  (一)对党员开展经常性的党性教育。
  采取集中授课与流动授课相结合,每月对乡镇全体党员上一次党课,乡镇党委书记为乡镇机关党员上党课,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分别到联系村(社区)上党课,组织学习党章、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内容。实行民主决策党内重大事项,每月召开一次议事会,在会上,对村(社区)民河滩地承包、道路维修、农业税减免、低保物资的发放等村(社区)重大事项,要求全村(社区)干部群众认真讨论,详细研究,共同决策,避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现象发生。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每半年开展一次党性分析,根据年初公开承诺,党员就兑现承诺、服务群众、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自我分析,查找存在问题,研究改进措施。每年底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采取自己找、组织提、大家议等方式,认真查找党员个人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党员进行民主测评。根据党员平时表现和民主测评结果,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党员。
  (二)对干部开展经常性的爱民教育。
  通过每月召开干群恳谈会等方式,对乡镇、村组干部开展亲民、爱民、为民教育。恳谈会所有村(社区)民均可自愿参加,会上干部要对本月调解的邻里纠纷、赡养老人、济贫助困等事项进行说明,群众可以面对面的咨询、申诉等,干部现场进行解答、处理和解决。每半年开展一次“点评会”,对乡镇、村组干部围绕工作作风、服务质量、工作成效以及工作失误、不足等,开展领导点评和干部互评;对“点评”出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每年底开展一次群众评议,乡镇、村(社区)干部分别向乡镇党委、服务对象进行述职,并接受满意度测评。根据干部平时表现和满意度测评结果,评选表彰一批爱民干部。
  (三)对群众开展经常性的“十好”教育。
  邀请老党员、先进典型代表、专家、领导干部等深入村社,对群众每月开展一次开展形势教育、每季度开展一次法制教育、每半年开展一次感恩教育。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爱党爱国、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勤俭持家、团结友善、卫生美化、文明新风、热心公益、安全稳定、双带致富等十个方面,分类制定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十好标准”,按照个人申报、群众评选、评委审查、党委政府表彰的程序,每半年开展一次群众评议,每年底公开评选表彰一批“十好家庭”、“十好文明户”、“十好文明店铺”、“十好文明企业”。对表彰为“十好”的,进行公开授牌;对后进的,落实专人重点帮扶教育。化育桥社区居民罗洪春,曾被判为死缓。由于多次减刑,2006年4月刑满释放。出狱后,他万念俱灰,我鼓励他要树立生活的信心,多次给他找了工作,还送了一本《增广》书给他,教育他好好做人。在我的教育感染下,他开始热心公益事业,并时常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和女朋友谈恋爱,他没有勇气,我给了他很多鼓励,结婚时我还亲自参加。现在他的小孩已满三岁,小日子过得很幸福。
  ◆取得成效
  通过“三教育”,解决了由来以久存在的“歪起嘴巴吹火”风气不正,后劲不足的问题。全镇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多了,婆媳和夫妻吵架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邻里纠纷少了,现在随便到一个地方,就能看到群众主动走访邻里,经常拉拉家常,大家过去有些误解,相互不和,通过文明教育学习,加上镇干部从中调解,最终言归于好,邻里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广大群众集体观念明显增强。积极支持镇、村工作。修建环形公路,出现了群众排队到镇收费大厅交钱的情景。党员干部进步较大,切实改变了工作作风,党群、干群关系有了很大改善。通过开展“十好”家庭评选活动,全镇每年表彰10名爱民干部、20名优秀党员、30名十好业主和一批“十好文明户”、“十好文明店铺”、“十好文明企业”。广播、电视每天早、中、晚轮流播放,评上了的脸上有光,没评上的心里发慌,伙子找媳妇、到信用社贷款,人家都要问是几星文明户,全镇形成了人人都是“追星族”、家家争当星级户的好风尚,有力促进了民风持续好转。化育桥社区居民陈陶主动担负起清扫社区活动室的工作;火车站社区居民自己动手美化楼道,墙上贴上壁画,门前摆上鲜花,美化了环境。光荣村村民熊彪为更换老化的电表等,购材料等跑前忙后,没要一分钱报酬,并免费招待电工3天。目前,干部群众都说现在的城南镇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家庭、邻里团结和睦的多了,吵嘴打架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见利忘义的少了;讲究卫生的多了,乱堆乱放的少了;科学致富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全镇上下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涨,人心思齐、人心思干、人心思进,形成了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几点体会
  我认为,开展全员教育活动,培育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道德素质,集聚人心,淳化社会风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项长期工程,一项“育人工程”,更是一场自我学习教育的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人的教育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下深水了接群众,对接群众的需求,从根子上去找问题,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形成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充分激发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基层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自重、自省、自警、自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带头弘扬正气,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敬重你、拥护你,跟你走,自觉和歪风邪气作斗争,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四、坚持寻访式解决问题,在推行“两下”中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两下”:是指围绕推进工作,引导干部眼睛向下、改进作风,实行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
  ◆产生背景
  城南镇地处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区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当时的城南镇“两劳”释放人员、吸毒人员多达270余名,下岗失业、征地拆迁、旧城改造等等各种矛盾不断出现,导致告状的多,找干部说“聊斋”的多,打架斗殴天天有,群众上访像赶场。最高峰,一天接待的上访群众就达10多起,有时还被群众缠访,根本无法腾出精力来抓其它工作。而一些干部只有唱功、没有做功,嘴行千里,屁股却在屋里,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问题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深,党群干群关系越来越铆。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大胆提出:与其让群众找上门来,不如主动到群众中去,挨家挨户寻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当时不少镇干部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问题来了躲都躲不赢,你还要去寻问题,岂不是自找麻烦?”可我有自己的想法:“找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不就少了一个问题嘛!”在我的坚持下,2004年,全镇推行干部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机制,镇、村(社区)干部每月用一周时间,进村入户了解情况。对下访寻回的问题,按照事项、处理要求、责任人员、办结时间等内容进行登记造册,实行“台账式”管理和“跟踪式督办”。镇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寻求县级有关部门支持,协调解决。第一个月,寻了78个问题。第二个月,也寻了70个问题,我主动带头接手了几个“烫手山芋”。啃下了积累多年的“硬骨头”后,每月寻出的问题开始大幅度下降,基本上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
  在下访寻问题中,我发现很多住得远和腿脚不方便等的群众办事极不方便,因为一件小事可能用去一天的时间。于是,我就想何不把办公地点下移,在村设立民事代办点,一般的事情在村上就可以办了,即使不能办,也可以由村干部代办。同时,推行上门服务制度,干部主动到行走不方便、独居老人等办理事项。通过下村解难题,将服务平台延伸到农户家中,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好评。
  ◆主要做法
  (一)下访寻问题。
  一是下访寻找问题。每月1至5日,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带着《寻问题解决表》进村入户,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个别访谈等方式,寻找产业培育、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政务服务、和谐稳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面对面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分类梳理建立台账。
  三是研究解决问题。每月6-10日,村(社区)党支部召集全体党员干部、村(居)民代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各村(社区)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报镇党委。每月11日,由镇党委召集相关人员专题研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发出《督办通知》交镇、村(社区)及村(居)民代表联动解决。
  三是实行“回访评价”。定期组织对下访问题解决效果进行回访评价,对未办结和解决效果不佳的责令限期整改,群众不满意台帐不销号。同时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花钱买批评”活动,由各支部推选党员和群众代表组建“批评代表队”,对镇党委、政府及镇村干部解决问题态度、方法、实效等事项专门找缺点、提不足。根据问题、建议的准确性和中肯程度评选一二三等奖,按300、200、100元的标准对“批评队”给予奖励,激励群众找问题。
  (二)下村解难题。
  一是建立干部联片包村制度。我们镇领导干部每人包片联系3个村(社区),每个村(社区)配备3名包村干部,要求各包村干部每周集中2-3天时间,深入村组,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影响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
  二是建立民事代办制度。我们在每个村办公室设置了“民事代办”服务站,公开了代办事项内容、范围、服务流程。村(社区)干部兼任代办员,轮流坐班代办民事,按照“受理、代办、回复”的程序,负责收集和转接农民群众需上级审批或终结办理的各项事项。
  三是建立上门服务工作机制。在5个社区和11个村的街道院落密集地,开通“110”服务热线,将联村、包片的乡镇干部和村(社区)干部的联系电话全部印发到每家每户,并为每名村干部配上对讲机,群众有急事难事,做到“电话一打,干部到家”。
  ◆取得成效
  通过推行下访寻问题,镇村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民难、化民怨,7个久拖不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和500多件涉及南北两河综合治理、白塔片区土地项目整理、三星工业园区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的信访案件得到妥善解决。干部累计下访寻问题1985件,解决1965件,解决率高达99%,群众满意率100%,群众上访明显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近3年,全镇无1例到市、赴省、进京越级上访案件发生。通过推行下村解难题机制以来,把干部从机关推到了基层,从办公室引到了田间地头。同时,镇村干部把村民的急、难、烦、怨的“百姓事”变为干部的“自家事”,把方便带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600多个信访问题解决在了一线,镇村干部先后下村为群众解决问题2万余件,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
  ◆几点体会
  基层是信访问题的发源地,也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根据地”。对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必须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利益。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没有无缘无故的“刁民”,只有不负责任的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才有你。正如“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高”。我们通过“下访寻问题”,积极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管理为服务,变堵防为疏导,变“上访”为“下访”,建立了上下畅通的渠道,让群众能够积极主动地交流思想、反映问题,从而准确把握了群众的思想脉搏,及时解决了事关其安危冷暖、事关其切身利益的问题,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实践表明,只有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才能得到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二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必须把群众诉求作为第一信号。我认为,“做群众工作,就像对‘对联’,群众出‘上联’,干部对‘下联’。面对基层矛盾,必须坚持‘关口前移、源头制访’,主动下访寻问题解决。”过去,干部最头痛的是群众上访,最害怕的是群众堵大门、闹会场,而群众最不满意的是见不到领导、说话没人听,最害怕的是各级设障碍、部门“踢皮球”。我们通过实行“下访寻问题”,把畅通民意沟通渠道作为切入点,想方设法化民怨、解民难、办民事,群众反映如今政府的门好进了,领导好见了,苦有处诉了,难有人帮了。实践表明,只要把群众的事当作干部自己的事,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我们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必须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我们通过主动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从而加深了与群众间的沟通和联系,有效防止了问题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到位,小事拖大、易事拖难的现象发生,上级组织满意,人民群众满意,成为我县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一面旗帜。实践表明,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是检验干部执行能力的“试金石”,只要始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就一定开创一个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局面。
  五、坚持便捷式服务群众,在推行“两集中”中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两集中”:是指围绕方便群众办事、帮助群众理财,实行集中服务、集中理财。(一)在政务服务上推行集中办公。
  ◆产生背景
  2004年8月24日早上7点,我刚到办公室,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就步履蹒跚地走了过来,挂着热泪、哽咽着向我讲述了她的经历。原来,老太太的孙女考上了大学,因为老家交通不便,离镇上很远,得到录取通知书,就快开学了,通知书上明确限定了报到的最后时间,但要凑足学费,办完相关手续,需要一些时间。由于儿媳外出务工,老太太又不识字,听力也有问题,漫山遍野地找了三天都没找到村干部,盖不了章,也就办不了手续。她心急如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好来找我。后来我通过与她所在的村干部取得联系,及时帮她办妥了全部手续。
  百姓找人难,办事更难,已成为了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重大因素。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建立某种机制,打破传统乡镇办事模式,专把老百姓办事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集中一个地方,让干部直接与百姓面对面就像电信的营业大厅式的提供“一站式”服务,让老百姓办事不再难?经过反复的研究思考和论证,我提出了集中办公的便民服务理念。
  ◆主要做法
  一是集中办公地点。设立镇政务、村务集中办事大厅,实行一个村一张办公桌、一个文件柜。村委会的公章由镇办公室设专柜、专人保管,公章使用实行交接制,镇办公室留有村干部的签章,村民办事有专用窗口,有专用的登记簿。
  二是集中办公时间。村干部集中办公的时间统一确定为一、四、七逢场天,村上3名干部轮流值班,到镇签到办公,由镇党委副书记在每个集中办公日对村干部的集中办公情况进行考勤和督查。村干部不能到场的,可委托镇办公室工作人员办理。集中办公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六个小时。离镇附近的村,原则上每天确定一名村干部驻镇办公。
  三是集中办公事项。明确了镇干部和村干部集中办公的事项。镇干部集中办公事项主要有:民政、财政、劳保、计生、林业、广电、村建、国土等部门,安排专人逢场天坐镇办事大厅,指导各村(居)干部做好各项业务工作,为广大群众提供质询、办事等服务,并做到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村干部集中办公事项主要有:处理村内日常事务,及时做好上传下达,协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群众提供政策、村务咨询,代为办理房屋修建、身份证办理等审批事项或帮助联系办理事项;接待群众来访,积极调处各种矛盾纠纷,维护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做好上级部门交办或需要办理的其它事项等。
  四是集中办公制度。严格干部管理。对值班干部该办而不办、拖办、乱办或吃拿卡要的,镇干部每人每次扣处现金30元以上,村和社区干部每人每次扣处现金10元以上,并通报批评。严格印章管理。凡涉及到人、财、物和重大事项等需加盖的印章必须经镇、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批准登记,并由经办人亲笔签批办事意见后方可盖章。对出现问题、造成不良后果的管章人员,镇干部每人每次扣处现金30元以上,村、联社干部每人每次扣处现金10元以上,并追究相应的责任。在集中办公地点设立了意见箱,鼓励群众实施监督。镇党委将收集到的群众意见,作为制定措施、改进工作、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综合依据。
  ◆取得成效
  集中办公以后,我们城南镇20多个公章,现在全部集中到办事大厅。农村办公正规化,原来几天都办不伸展的事情,现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就办规矩了。而且在减少冗余环节、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集中办公”大大增强了办公的透明度,铲除了滋生“吃、拿、卡、要”的土壤。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公正、便捷、高效的办事需求。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村务公开,将干部权力置于大众监督之下,“吃拿卡要”现象消失了。群众普遍反映到;“以往办身份证、开个什么证明的,找镇村干部盖个章,先到村,后到镇,漫山遍野去找人,上了东门上西门,脚板都跑大,拜好菩萨才办成,现在很快就搞定,方便快捷极了。”
  ◆几点体会
  “群众是根,为民是本”。办个证、盖个章这样一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老百姓真正关心、实实在在的大事。我们最重要的是把力用在“根”上,把服务好老百姓放在第一位,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实事做起做好,群众才会满意,才能更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二)在服务发展上推行百姓经济。
  ◆产生背景
  到城南镇后,我发现城南镇虽有天时地利之便,但老百姓的钱包总是鼓不起来,2003年农民人均年收入才2130元。老百姓盼富的愿望极为迫切,我感到责任极为重大。我经过调研发现,群众需要的项目我们没有去扶持,群众反感的事情我们却在大力推行。结果是干部在田地干,群众在一边看。当时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干部在抓发展时,没有尊重群众主体意愿,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长期热衷搞“官长经济”即“马路经济“政绩工程”,这任领导下令栽橘,下任领导动员种梨,来回折腾,民怨四起。
  经过调研,我做出判断:城南镇地处城乡接合部,土地面积不多,劳动力不足。但跟县城比邻,交通便利。应该把农产品的发展方向,定位于服务城市居民。于是,我提出,扶持发展大葱、蒜苗等“佐料产业”和商品蔬菜,决定改变“张书记栽树,李书记挖,王书记来了重规划”的发展思路。为尽快发展好蔬菜产业,镇上举办了专门的技术培训班,还把培训班办到村社、院落。镇干部每人找一户结对子、搞示范,协调解决资金、肥料、技术、销售等问题。我把自己的工资拿给走马村村民李兴支作本钱,帮助他家种起葱子、蒜苗,一年下来,他家就收入8000多元。第二年,就有200多户群众跟着种。
  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发展经济不能主观臆断,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于是,提出一个新概念:“百姓经济”。我认为“百姓经济”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这种发展必须是老百姓盼望的;其二,政府主要提供有效服务;其三,老百姓是发展的主体。一是决策主体,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要由农民决定,政府只是提供信息和技术等服务;二是利益主体,就是产业发展要实实在在地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不搞“花架子”。
  ◆主要做法
  我认为“百姓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在发展经济上,改操纵型为调控型,把功夫下在营造良好环境上;在管理经济上,改政府型为服务型,把功夫下在解决业主办不了的事情上;在指导经济上,改计划型为市场型,把功夫下在顺应经济规律上。具体来说:
  一是倡导全民创业,营造发展氛围。鼓励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民工创新业、干部创事业。每年底分行业、分层次评选、表彰发展之“星”,并予重奖。同时,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大力宣扬,大大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
  二是致力改善发展“硬”环境。在农村,重点争取项目资金,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公路、兴水利,改造中低产田土,改善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城镇,重点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外来业主落户,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济。特别是对重点项目实行“秘书制”,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发展难题。
  三是免费提供各类技能培训、市场价格参考信息等“软”服务。邀请土地专家对土壤、气候、温度等重要农业技术指标全面分析,科学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主导产业,找准发展路子。邀请农牧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现场推广农业新品种、讲解新技术,借助远程设备、有线电视培训群众。在广播上公布主要农产品价格,预测走势,协助群众了解市场,引导发展产业。
  四是扶持创业典型,扶优扶强一批重点产业。依托农资、饮食、加工、机械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一批优势民营企业。增加优势产业的有效投入,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产业大户给予项目、资金、信息、技术扶持,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发展实力。
  ◆初步成效
  百姓经济推行以来,产业项目百花齐放,探索助农增收新路子40多个。在城区,引进投资2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2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430户,建成了农资供销、饮食服务、建材加工、农机器具“四条街”和1个失地农民创业就业示范园。在农村,以“支部+市场”、“支部+协会”、“支部+基地”等形式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多个,发展核桃为主的干果业3000多亩、果园5000多亩,涌现年出栏肉猪1000头以上、肉牛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35户,发展大棚蔬菜5000多亩。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130元,一路飙升到7180元。
  ◆几点体会
  我认为,农村最大的矛盾是“穷”,群众最盼的是“富”。帮助群众致富增收是我们的第一职责,但我深深感到,抓发展不能唯书、唯上,但一定要“唯民”。老百姓最反对强迫命令,不尊重群众的发展自主权。要尊重群众发展经济的自主权,绝不能折腾老百姓!只有尊重百姓才能致富百姓,只有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党组织的威信才能树立起来!
  (三)在财务管理上推行集中理财。
  ◆产生背景
  前些年,城南镇财务长期实行手工做帐,很难公布一次帐务,对“三农”遗留问题难以解决;一些单位收钱不开票、财务不清白,有的村社尽是白条子,几年都不做一次账,几乎每人手上都有一笔钱,每人手上都有一摞账,包包账、坨坨账、糊涂账比比皆是。我到城南镇上任的第一天,讨债的就来了30几拨。之后几天里,上访人员踏破门槛,有的反映村级财务混乱,有的诉说干部利用公款参与赌博,有的则直截了当反映镇干部以权谋私。越是深入了解,我心情就越沉重。每次下村组、进社区,都会发现镇村干部手头的白条一大把,借而不还的公款几十万元,镇里欠债2000多万元,前任领导为躲债,竟20多天不敢到办公室。
  加强财务管理势在必行。首先应该有个清理账务、管理财务的农村财务体制。思前想后,我想出了集中理财来科学化管理镇村财务,实行村财镇管、钱账分离,给群众一个明白。没料到方案一公布就“炸开了锅”,有的说,既然党委、政府对我们不信任,那我们村干部干起还有啥意思?有的说,到时不交账,看他有啥招?面对阻力,我毫不迟疑。第二天早上6点,我和班子成员分组进村,把账本、财务通通提回镇上,当面核对,锁定账目。一个月下来,糊涂了多年的村级财务一清二楚。随即,镇上成立了统管结算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财务直接核算到村组和个人,公开栏、广播、电视定期公布,说不清缘由的报不了账,白条子再也领不到钱,杜绝了“三乱”行为。
  ◆主要做法
  第一步,清理村级账务。组织财政、农经等部门人员,对历年的财务账册、凭证、报表合同等进行全面清理,并分类编号,装订成册,归档保管。通过公开栏将账目公示到户,并发动村民核对账目。若发现错帐漏账等情况,再次组织人员清理核实并公示,直至历史遗留账目全部清理完毕,并在村民无异议签字认可情况下锁定账目,并采取广播定时播放、电视游播等手段,公布农户账户,达到账务进度全公开、财务信息全透明的目的。
  第二步,设立统管结算中心。本着“零户统管,村财镇管”的原则,全镇专设6名财会人员,对政府机关、镇级各部门和村社的会计档案、土地台账、经营账簿、财务登记等资料收归到镇统管结算中心。
  第三步,推行电算化统管机制。从青岛一家公司花费4000多元购买了软件管理系统,取代手工会计,实行电算化管理,对政府机关、镇级各部门和村社的所有财务一律实行电算化集中统管,取消镇级各部门和村社的所有会计出纳及其手工做帐,运用电脑软件系统对镇级各部门和村社的所有帐务分类核算,对群众实行时报、日报帐务。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做到票据填开、进度日报、帐务结算“三到户”,让村民交上“明白钱”,拿到“明白票”,看上“明白账”。对“一事一议”资金、农业生产服务性费用、新农合资金进行分户核算建账,由农户到大厅直接上缴。
  ◆取得成效
  一是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推行财务电算化管理,会计帐表自动输出,不用手工记账,减轻了会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全镇会计由原来的20多人减少到3人,出纳由原来的20多人减到2人。
  二是提升工作质量。通过推行财务电算化管理,堵塞了多头支出、个别干部乱收乱支的漏洞,有效解决了农村会计员手工操作中存在的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杜绝了账务不真实、不完整现象,实现了管理生财的目标。三是强化财务监督。规范统一票证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违纪现象,促使农村财务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道路。过去五四村严重存在多头支款、挪用、违纪审批、白条抵库等现象,村级债务高达15万多元。实施电算化管理后,查处了违纪违规人员,收回违纪款2.9万多元。现在每月28日镇上进行经费审计,把好“收支”关、堵塞多头支出、个别干部乱收乱支的漏洞,各项开支大幅度减少,实现了管理生财的目标。
  ◆几点体会
  我认为,农村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基层的稳定以及农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加强乡镇财务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将财务的知情权、开支的决策权、执行的参与权、管理的监督权完全交给群众,使村镇财务管理在阳光下运行,公开理财,收支透明,监管有力。通过推行集中理财,设立会计核算中心、统管结算中心,这种电算化直管办法把“还权于政府,还钱于财政”的一个漏斗进一个漏斗出的零户统管政策在“于无声处”中得到真正落实,并真正地做到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