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名叫张耀华,1911年生人,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排长、连长、指导员、供给股股长等职。1950年退伍回村,1983年9月病故,终年72岁。
父亲出生于清徐县北程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解放前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爷爷死的早,奶奶是个残疾人,父亲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兄弟三人从小靠给地主当长工生活,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人间的苦难。1938年春节刚过,听说八路军来到清源西山,他立马跑去参军,原来是王震的部队。从此,他随王震将军转战南北,走遍了中国的十几个省,多次立功受奖。1941年参加南泥湾大生产。1944年参加了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第二次长征”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队,他与战友们历时659天,转战于陕、晋、豫、鄂、湘、赣、粤、陇八省,路经100多个县,冲过敌人的100多条封锁线,共大小战斗300余次,平均每两天打一次仗。浴血奋战南征北返和中原突围,南下支队出发时5000余人,返回延安后不足2000人,他所在的连队仅剩14人。他九死一生,一次被炮弹掀翻埋到土里,成了严重的脑震荡。他和战友们荣幸地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全国解放后,组织安排他转业到太原工作,他坚决要求退伍回乡参加生产。回村后,积极响应党中央组建互助组、合作社的号召。在他的带动下,北程村很快建起了农业合作社,并被推选为合作社主任。后调到清徐露酒厂工作,任白酒车间主任。1962年,党中央号召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回乡支援农业,他带病主动申请报名回村,要为家乡建设再出一份力量。先后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生产队队长、贫协主任、革命委员会主任等职。他一心一意要为家乡人民办好事实事。当时北程的第二生产队是全村最差的一个队,社员分红只有几角钱,群众生活很困难,他自报奋勇去兼二队队长。他早出晚归,每天至少要比社员多出两个多小时勤,但从来不计报酬。他合理安排劳力,想方设活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大搞平整土地建设。为了给社员谋利益,偷着搞副业,不到三年社员的分红翻了几番,由原来的几角变为一元二角多钱,一跃成为全村最好的生产队。60岁以后,由于多年来积劳成疾,身体越来越差,不能去第一线,但他闲不住,又为村里组建起林业队,建起了果园,把果园搞得红红火火。同时还为村里所有的道路、水渠两旁栽上了十几万株杨柳树。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为村集体打下了丰厚的经济基础。他多次被评为太原市、清徐县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他死后的许多年里,村里办事没有钱,就去卖树。人们说:“又是花老张耀华的钱呢,可真是前人栽树,后人沾光。”
他对党对人民忠诚奉献,唯有对家庭、对他本人几乎没有半点私心。父亲教育我和哥哥,从小教育自食其力,不能依靠父母,外面招工、有好事,先让给别人家的子女。哥哥落在了农村,我考了学校自己蹦出来了。嫂子刚嫁来,不知道父亲的家规,从地里回来时,路上拾到一穗高粱,一进门就扔到院里喂鸡。正巧让他看见,不分青红皂白诉说起来:“怎么把集体的粮食喂自家的鸡!”嫂子说是路上捡的。他说,拾的也不行,就不能路过打谷场放下!说得嫂子哭了起来。以后,嫂子再也没有往回捡一粒粮食。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至今北程村民还说“老张耀华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