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有孝女 ——县环保局退休职工郭俊英的孝亲故事 作者:韩玉林 时间:2020-06-12 次数:29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明孝道,知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做时代新人的今天,南二街社区派出所宿舍68岁的郭俊英,15年如一日,照顾年老多病、后瘫痪在床的老父亲。她的感人事迹在周围传为佳话,赢得了亲朋好友、单位同事和左邻右舍的一致称赞。
  郭俊英的父亲叫郭同喜,系本县徐沟镇刘村庄农民,生于1925年农历9月13日,今年96岁,是该村老年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1986年农历9月24日,其只有60岁的老伴因病去世后,他仍耕种着11亩土地,与四儿子一家一直生活在村里。2002年,当时78岁的父亲有了轻微的脑梗后,已无法再种地。俊英作为兄妹5个中唯一的女儿,便将父亲接来清徐县城的家里。之后,每年春秋两季都会给父亲输液治疗。可时间一长,老人又想回村里,她再把老爹送回老家,带上吃的用的,住上一段时间再接来。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2004年3月的一天,俊英陪父亲到清都商场购物时,一不小心,老人上台阶没踩稳,致使身体重心向后,仰面摔倒。后脑勺着地,磕得头破血流,赶紧送医院。在清徐县人民医院包扎、做CT、输液,治疗半个月痊愈。出院后回到家里,她的丈夫王健一直与老人同床而住。每天晚上,给老人端水、接尿,嘘寒问暖。整整伺候了100天,使家人深受感动!就连倔强、不善言辞的老人都说:“王健,谢谢你几个月精心照顾我。”丈夫总是憨厚一笑说:“这是应该的”。
  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别是摔跤后,老人的身体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病症:脑震荡、视力模糊、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全身无力等。吃饭有时连勺子也拿不稳,每顿饭都需要人照顾。因此,一日三餐的吃饭,是伺候老人的第一件大事。父亲老了,牙齿不好,消化功能衰退,每顿饭必须是细软易消化的食物,面条稍粗硬一点,便咽不下去。老爹想吃啥,她都尽量满足,饮食多样化,并保证食物中的营养成份。遇到过时过节,吃饺子、馏米等,她格外小心,怕老人吃多了,造成消化不良。所以,只能一次少吃,多吃几顿。2019年夏天,她发现老爹进食困难,吃饭越来越少。9月3日,送县医院进行全面检查,结果是:神经麻痹,吞咽困难。在老年科住院一个月,插胃管进食,直至去世。为了延长老人的生命,她专门买来榨汁机。把红枣、核桃、牛肉、长山药等打碎,加入牛奶中,制成流食让老人吃。经常买些新鲜水果,榨汁后,让老人尝个鲜,还熬上人参水加强营养。
  自父亲大小便失禁后,随时关注老人的大小便,成为俊英伺候父亲的第二件大事。白天,给父亲穿上纸尿裤,行动时方便些,一旦发现弄脏了,赶紧换掉。晚上,老人每天都要上卫生间三四次,要坐马桶,可有时坐上十几分钟也便不出来;有时还没坐上马桶,就拉到裤子里了,弄得身上腿上尽是粪便。对此,她一手扶着父亲,一手脱下脏裤,先用温水擦洗身体,再洗脏裤子,从不叫苦嫌脏,任劳任怨。老人每次便完,她都要仔细观察粪便,如过稀过硬或颜色不对时,便要仔细回想:那顿饭吃的不合适?是受寒还是上火了?以便及时纠正。
  经常给老父亲擦洗身体,帮翻身防止褥疮,是俊英伺候父亲的第三件大事。她经常坐在父亲身边,闻闻头上、身上是否有异味?特别是夏天天热的时候,每天给父亲擦洗,隔两天就给洗澡、剪指甲,还学会了用剃须刀理发,把老人伺候的舒舒服服。老父亲一生精干利索,她要让老人永远保持这个良好的形象。每天开窗通风,墩地搞卫生,隔三差五就给老爹洗洗衣裤、床单,换洗被褥与枕套。把洗干净的衣服、床单等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放在柜子里,以便及时更换。虽然老人在屋内大小便,但家里没有一点儿异味,父亲更无褥疮,干干净净。
  经常陪父亲出去转一转,与老人聊天解闷,是俊英伺候父亲的第四件大事。只要有时间,她就会用轮椅推着老爹到广场上,与同龄的老年人聊天。父亲爱看戏,本县境内只要有唱戏的地方,就开车拉上去看戏。正月十五放架火,白天拉上父亲到太谷、东于等地看搭起的架火,晚上县城放火,陪老人坐在阳台上观看。带老爹到太原游玩,住过五星级宾馆,吃过丰盛的饭菜。2018年夏天,夫妻俩与在太原工作的三弟,把老父亲带到晋祠游览。记得2016年4月3日,正逢她公公过世烧“五七”。吃过早饭,她把拄着拐杖的父亲从餐厅扶出来,准备坐到沙发上。就这短短5米左右的距离,由于老人体力不支,重心不稳,眼看就要摔到。她急忙用肩膀使劲朝摔到的方向顶住,父女俩慢慢滑倒坐在客厅中央。她怕离开后,老爹倒在地上,扶不起来,所以背靠背,一直坐在地上聊天。等到丈夫下午回到家,才将2人扶起。
  邻居们看到俊英如此的孝顺伺候父亲,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她,可是她心里却常常自责,总觉得离父亲言传身教还差的很远。她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本村的三姨英年早逝,留下3个未成年的孩子,父母看到可怜,接到家里。在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十分紧缺,父亲把从食堂打回家的饭,让孩子们和奶奶吃,而他却与母亲吃野菜充饥。她也清楚地记得,七十年代中期,父亲为了养家糊口,供他们读书。偷偷的收购一些高粱攘子,晚上,母亲拧麻绳,父亲缚笤帚。凌晨,父亲骑着自行车把笤帚带到榆次去卖。午饭就是腰袋里几个玉茭面窝窝头,到路旁小饭店烤一烤,要碗面汤或热水喝。那时不准社员搞副业,抓住要当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挨批斗的。另外,她也常听奶奶说,当奶奶怀着父亲的时候,爷爷就到关东走外去了,从此杳无音信。在旧社会,孤儿寡母的日子,相当艰难。父亲吃了不少苦,且一生都没有见过爷爷的面。
  郭俊英夫妻俩不仅孝顺老人,而且热爱本职工作。在单位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吃苦耐劳。俊英在县环保局监测站工作,曾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党员。丈夫王健多年担任县公安局派出所、巡警大队、保安公司领导,所在单位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连续三届被选举为县市两级人大代表。在他俩的带动下,女儿上班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就给外公买了一身保暖衣服。之后,每次回家都要给外爷买些可口的吃的。两个可爱的小外孙,一进门就喊老外爷,使老人忘记了疾病带来的痛苦,享受到了来自亲情的温暖。
  笔者曾在县法院工作10余年,耳闻目睹了许多赡养案件。同样是自己的父母,一些不孝子女,找各种借口,不给老人生活费,法院强制执行。俊英作为一个女儿,没享受过家里的一砖一瓦,却能15年精心伺候老父亲。多少年来,她舍不得给自己买件好衣服,却在老爹病重期间,600元一支的人血白蛋白,自费买了18支。2020年1月1日晚上7点43分,在他们因过新年而团聚的四世同堂的欢声笑语中,老父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微笑,安祥地离开了人世。在那坎坷的人生路上,他度过了96个春秋,其中在女儿家整整过了15个春节。
  与亲人们将父亲安葬后,俊英病倒了。2个多月吃不下饭,也起不了床,吃了不少西药,加上中药调理,终于走出了家门。多年的辛苦操劳,忙忙碌碌,缺少正常生活规律,身体大不如以前,还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至今还在服药。有人说她付出的太多了,可她还觉得不够。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人媳、人妻、人母,她伤心流过泪,有过委屈,但从来没有后悔过。她告诉我,树再高,花再红,总离不开根。子女再孝顺,也报答不尽父母的养育之恩!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