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 作者: 时间:2020-06-10 次数:340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余秋雨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余秋雨文学十卷》之一。余秋雨是华人世界知名作家、文化学者。他的历史文化散文凭借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深刻的思考、诗意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内涵,更以独创性“文化大散文”文体为中国当代散文开辟了新路,以卓尔不群的品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书中第一篇《文脉大印象》是全书的引论,勾勒了中国文脉的简明轮廓,这也是余秋雨本人特别重视的一篇长论。第二单元是三篇长文:《猜测皇帝》《感悟神话》《发现殷墟》。在三篇文章中,余秋雨回顾了自己在青年时代发现中国文脉源头的“惊险过程”,将千古文化之脉与自己的生命之脉产生了一种悬崖边上的对接,并以“我”自己的生命来重新打理中国文脉,从而使全书不再是一部严谨单向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双向生命史”。
  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呈现出了一种学术著作无法呈现的另类基调,他有着深切的人生体验,也深知中国文化的穴位何在,中国人的魂魄何在。因此,他的著作,总能在第一时间震动读者的内心。
  以下节选自书中第一篇《文脉大印象》:
  本书所说的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一条倔强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因为太重要,又处于隐潜状态,就特别容易产生误会。因此,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指出那些最常见的理论岔道——
  一、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
  二、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民间主流;
  三、这股潜流,虽然决定了漫长文学史的品质,但自身体量不大;
  四、这股潜流,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
  五、这股潜流,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具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寻得这股潜流,是做减法的结果。我一向主张,研究文化和文学,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
  减法难做,首先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缺少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鉴高度,“得脉”者知音不多。
  大胆取舍,需要锐利斧钺。但是,手握这种斧钺的人,总是在开山辟路。那些只会坐在凉棚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大多不懂斧钺。开山辟路的人没有时间参与评论,由此造成了等级的倒错、文脉的失落。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
  人世间,仕途的等级由官阶来定,财富的等级由金额来定,医生的等级由疗效来定,明星的等级由传播来定,而文学的等级则完全不同。文学的等级,与官阶、财富、疗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
  其他行业也讲品位,但那只是附加,而不像文学,是唯一。
  总之,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但是,这中间的所有流程,都没有清晰路标。这一来,事情就麻烦了。
  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训世,结果让人担忧。有些“儒商”为了营造“企业文化”,强制职工背诵古代孩童的发蒙语句;有些学者不断在传媒显摆那些早就应该退出公共记忆的无聊残屑;有些当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嗜痂之癖”,如鲁迅所言,把远年的红肿溃烂,赞为“艳若桃花”。
  面对这种情况我曾深深一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