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诚的态度解开谜团 ——读孟德明《秘境边关》 作者:石英 时间:2020-06-10 次数:23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秘境边关》是学者、作家和编辑孟德明先生的又一部力作。可以预期:较之他上一部文史散文随笔集《奔跑的榆》,这部作品必将产生更为广泛的良好影响。“宋辽秘境边关”,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跨度和民族复兴发展的象征性意义。作者的感触绝非出于偶然,而是久有所悟、长期思考的产物。他自幼生长于斯,耳濡目染,口传文润,有些东西可谓烂熟于心;新时代的晨钟焕然激发,在内心有了一种时空相融的对接,长久思考的结果便最终成型。
  作者的求实精神令人钦佩。作者在书稿中指出:北宋之所谓“三关”,是毋庸置疑的曾经存在;但与其相关的事情及细节,应该说是史载寥寥。但作者并不因此而作“模糊处理”。他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尽求让读者知道得更多、更具体,竭尽全力,不弃点滴,追溯密访只字片语,比较核对,求真务实,下的是真功夫、苦功夫,不惜百转千回只为一事,纵使光阴流转亦不敷衍将就。其认真乃至“苛求”程度令人可感可钦。目的只有一个:“宋辽金鼓逸声远,亦要三关立前头。”
  作者对与此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戏曲之类持相当严肃的态度。像“唐朝”的薛平贵、王宝钏与“宋朝”的穆桂英连带的“杨家将”种种故事,对照史实,基本上是子虚乌有。北京八达岭附近所谓的“穆桂英点将台”已被人视为“古迹”;其实,以当时史实,宋军将领是到达不了那里的,何况又是一位“一剑能抵挡百万兵”常胜的女将!孟德明对以上传说戏曲中的诸般想象与杜撰,一方面给予理解与体谅,对其有参阅价值之处还不乏善意地加以点化,如引用某些相关剧目的人物唱词以衬托,以调节,都是可取之笔。另一方面对有违基本史实的情节和人物则据实进行指证,而绝不任意“通融”。
  作者高屋建瓴,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理性地分析当时“三关”、宋辽对峙及与此相关的事件,而不囿于一时一事,如此便给今日的读者以清晰畅明、来去有据的知识与有益的认知。
  作者对“三关”的由来,相关地域的形成沿革等等,都做了翔实的交代、鞭辟入里的分析,并对契丹族和辽国的历史也作了并非多余的阐述,这对今日的广大读者认识当年宋辽对峙与争斗的真相与性质甚有帮助。作者的阐析笔调理性,娓娓道来。书中对与此相关的五代之后周柴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以及“烛影斧声”疑案直接有关的宋太宗赵光义也有较为全面的理性评析。柴荣在位时间虽短,但志高厉行,多能亲征必果,前程可观;可惜天不假时,英年而卒,令人叹惋。即使写到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及石重贵之类,作者同样是深刻地揭示,让每段历史都给读者以启悟。
  至此,我忽然想起有一次与人说起五代时的精神,有人愤曰:“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真给汉家丢人。”其实,石敬瑭并非汉人,他与后唐建立者李存勖、后汉建立者刘知远均为沙陀部人(沙陀,西突厥别支)。其汉姓,均为赐姓或袭用者。五代中除朱温之后梁、后周之郭威,余三家均为“外族”所建。以今天眼光看来,它们与契丹之争之和乃至之媚,均为当时混杂相搏的历史现象,也可以说是相对统一前的一种过渡。
  本书不仅对执掌全局者,即使对相关的将领及其他重要人物,亦有涉猎,如对出身于古中山国属地灵寿的一代仁将曹彬,在颂扬其征南唐、北汉诸役均获胜绩的同时,也对其与辽作战落败原因做了公正的分析。如此理性而从容的笔墨,在作者写人写事的文字中有着充分的展现。
  文史著作不能像一般文学作品那样,时而借助抒情提神儿,时而利用虚构细节添彩,因此叙事的功夫便显得极为重要。孟德明深谙此点,他的叙事无疑已形成自家风格,流畅又不乏韵致,生动中内蕴文气,庄重而不呆板,雅尚而忌造作。总之,一股正气流贯其中。这里所说的正气又包括两重意思:一是文思之正,出自浩然;二是文质庄重,情趣不俗。该丰腴时则不吝笔墨,该简约时则点化生花。这是一种性情,也是一种功夫。读这本书,不仅是读其表面文字,实在是品咂其内在所涵。
  作者说:“我们应该感谢时光,把许多的无形变为有形。”“被时光留下的还有脚下的土地,还有山河,它见证了曾经发生的一切。当然,泥土是宽厚的,寂寞的,它载道万物,所以它知而不言。”“我们既热爱故事,我们也渴望知道真相。毕竟千年沧桑,谁也不敢说完全掌握了真相;但我们确实以真诚的态度试图解开谜团,向着真相靠拢。”我就深深感知此点,跟随作者诚挚而自信的笔触,去融合昔日的“三关”与今日的雄安,在忠于历史倾情今天的道路上,随着作者动情的叙述去完成昨日与今天灿然的对接。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