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太原市人民警察学校成立,这是一所专门培养公安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我与其他同学一道考入了警校,成为学校的第一届学生。
一
学校地址在太原市南郊区东桥村,交通不便,相对偏僻。周围除了东西桥村,就是庄稼地。当时山西省财政厅下属的山西省财政会计学校就在这里,有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阶梯教室、礼堂兼学生餐厅、教工餐厅、澡堂、操场等基本设施。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成立太原市人民警察学校时,由太原市公安局筹建并管理,因此在财政会计学校校园的东北面盖了一栋四层楼,作为太原警校的地方,一个校园两个学校。1985年财政会计学校重新选址建设,搬迁到河西区移村,这样,校园内全部设施归太原警校接收使用。
警校1984年招收学生200人,实行班建制,共有四个班,每班50人,(10名女生,40名男生),教工仅36人,其中教师11人,师生办公、学习、生活挤在一栋楼上。一、二层是学生宿舍,8个人一个宿舍,上下铺,三层是教工办公室、图书室、会议室等,四层有四个教室。尽管是新学校,但是条件差,设施简陋,校园杂草丛生,道路泥泞不堪,办学经验不足,9月开学的首要任务是除草劳动,建校的艰辛、困难可想而知。开学的第三天,我们就发下来警服,蓝颜色,红领章、红帽徽,帽徽上的国徽熠熠生辉、闪闪发光。有的同学激动的一晚上睡不着觉,每个人统一配发了被褥、床单、脸盆、皮鞋、胶鞋,饭盒等等。10月22日在大礼堂举行了学校成立暨首届学生开学典礼(10月22日后来确定为校庆日),学校按照部队管理的做法,严格实行军事化管理(警务化管理是后来提出实行的)。从早晨6点起床到晚上10点熄灯休息,一日生活规范化、学习训练程序化、内务卫生标准化。6点起床号吹响,6点10分迅速出来集合,四个班分别集合,班长下口令:“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接着,班长分别向值班的学生干部报告,学生干部再向值班教官报告。然后,队伍排成一排跑步,“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步伐整齐,口号响亮,在校园的上空久久回荡。一般在操场跑5圈,有时候也到学校外面的马路上跑步,7点训练完毕,队伍集合,一边齐步走,一边唱歌:“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章映着我开花的年岁,虽然没戴上呀大学校徽,我为我的选择高呼万岁。啊!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当时反映警察的歌曲不多,像《少年壮志不言愁》、《人民警察之歌》、《人民公安向前进》等等是后来创作发行的)跑步训练完,齐步走到办公楼前,教官做简洁的讲评,下口令“解散!”同学们高声喊“杀!”有的回宿舍洗漱、有的方便一下。警校的训练是严格的,生活是规律的,时间是紧张的。尤其是早晨自由支配的时间基本没有。在宿舍内务卫生标准化,被子是方方正正的豆腐块,有棱有角,床单必须平展干净,饭盒在窗户台上也必须摆放的整整齐齐,床下面是马扎、脸盆,脸盆里是叠的整齐的毛巾。同学们一般不愿往床上坐,要么有了痕迹、要么脏的快。因为每天上午中队长要例行检查,好的加分、不好的扣分。同学们最发愁的是晚上紧急集合,有时候刚刚睡下,突然,楼道里哨声急促响起:“紧急集合!紧急集合!”于是同学们一骨碌爬起来,迅速穿戴好,快速跑到楼前,列队集合,有时候是跑步,有时候队长训话,完了再回来睡觉。最有意思的是,个别消息灵通学生打听到:“今天晚上紧急集合呀!”有的同学不当回事睡了,有的干脆就不脱衣服等待,往往是一晚上没有动静,第二天,知道队长使用了三十六计之外的一计“折腾计”。其实队长也是好意,目的是让大家好好休息,熄灯了,不要随意走动谈话。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搞“恶作剧”。早晨整理好内务以后,同学们陆陆续续去餐厅吃饭,当时每人每月助学金21.5元,基本够吃了,早上、晚上饭菜简单,一般是馒头稀饭,咸菜、酱豆腐,中午当然丰富一些,有土豆片、过油肉等,那时候过油肉是配白菜,几毛钱一份,八十年代初的过油肉,现在想起来也是那么有滋有味,回味无穷。
二
1985年5月,警服统一换成了橄榄绿,领花、帽徽、肩章也更加神圣、庄严。上午课程一般是室内课,在阶梯教室,一、二班在一起,三、四班在一起,(当时我在三班)一百个人同时听讲。开设有政治理论、公安法律基础知识等课程,当时学校专业教师缺乏,有时候经常外请公安一线的领导同志、业务骨干来校讲课。当时学校强调要写一笔好字,注重口才讲话,公安工作要求敢说话、会说话,练好字、写好字。因此学校安排有书法课,记得当时就请太原市书法协会副会长刘永德到校讲课,他在阶梯教室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永”字,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也就是“永字八法”,书法的基本用笔法则。队长要求每个学生晚自习时间除了复习功课,还得写500个钢笔字,第二天检查,因此警校学生的字一般都写的不错。但我的不行,尽管自己认真练习,可能是这方面的功夫不到,悟性不高吧。倒是喜欢文字游戏,1985年10月3日,学生由班建制改为中队建制,我们是一中队,队长是孔宪滹、成文明,在队长的领导要求下,分别从各个区队选调了6名同学,办起了队刊《橄榄园》,我与4班张昕同学负责,同学们有的写、有的编、有的刻腊版,有的油印,一星期一期,无怨无悔、加班加点,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的好评,同学们的欢迎,后来有了二中队、三中队……队刊一直延续下去,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
下午,一般是室外课,无论是寒风阵阵,还是烈日炎炎,风里来雨里去,从来没有间断,在操场上摸爬滚打,擒拿格斗,练习擒敌拳、前倒、后倒、侧倒等等。当时操场是土加炉渣,没有现在的什么橡胶跑道、橡胶地,但是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不怕苦、不怕累,更没有因为疼痛而退缩,是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是吃苦耐劳、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鼓舞激励着大家。同学们最喜欢的是学校组织打靶或者是骑老师的偏三轮摩托车照相留念。摩托车是老师的交通工具,一般不让学生动用,不知道那个学生与老师悄悄沟通了,摩托车停在那里,同学们争先恐后挤过去,高兴地把警服整理好,一本正经的照相留念。打靶训练是一个学期组织一次,地点在太原市双塔寺附近东山靶场,54式手枪,每人8发子弹,无论打的成绩如何,同学们都兴奋不已,返回学校的路上,坐在大卡车上大声吼唱:“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下午课后,同学们可以自由活动。警校生活确实体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枯操单调。同学们有的打篮球、打乒乓球,有的弹琴,有的在操场散步,有的在教室学习。尽管学校严格规定,不准抽烟、喝酒、谈恋爱,但是实际上,喝酒的倒是不多,抽烟的确实不少(偷偷地),谈恋爱的也有,我不会喝酒,悄悄地学会了抽烟,至于谈恋爱那样浪漫的事,自己老实交代,绝对没有。参加工作以后我的爱人,也是通过别人介绍的,咱就这么笨。我们那一届学生,后来成了好几对,估计人家是“地下工作者”一边上学、一边就恋上了。
最热闹的是新年晚会,“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歌声远远地就能够听见。同学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说快板。当时我是我们区队团支部书记,我与班长张学义自编自演了相声,在大礼堂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最有意义的是我们宿舍同学经常一起去东桥村,为池越忠烈士的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担水、搞卫生、和煤泥等,当时《太原日报》予以报道。记忆最深的是一天晚上刘瑞藩副校长与我们一起走上去小店电影院看公安题材电影《405谋杀案》。最难忘的是那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老师,比如王有云、韩胜等。最珍惜的是一起学习、一起训练、一起唱歌、一起奋斗的同学情谊。
太原警校成立以来,培养了千千万万的毕业生,他们奋战在预防犯罪、打击犯罪的第一线,成为各级公安机关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多同志立功受奖,成为同志们学习的榜样,有的同志英勇顽强、光荣牺牲,比如太原市公安局尖草坪分局杨新太同志,就是与我一个宿舍的同学。他当时是马头水派出所副所长,1999年4月3日在扑救万柏林区化客头乡白道村路沙坡山林火灾中壮烈牺牲。危难时刻显身手,以身报国为人民,同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被公安部授予“二级英模”称号。警察是危险的职业,光荣的岗位,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你保驾护航,守卫着千家万户的平安。
1986年7月学校举行了毕业典礼,同学们互相告别奔赴各自工作岗位,但是学校领导决定让我留校,望着同学们离校的背影,我心里酸甜苦辣不知是什么滋味。我由学生成为老师,担负起教书育人、培育警官的使命。太原警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非常熟悉,也有很深的感情,这里有我成长进步的足迹,有我奋斗拼搏的汗水,在这里,我也见证了学校的建设、发展、变化、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