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宁 作者:兆军 时间:2020-05-29 次数:55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喜欢“归宁”这个词,清婉又温馨。归,即归来。宁,问安也。二者合在一起,弥漫着一种雅致的风情,即已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乃至小住,含有“成家不忘父母养育恩”之意。
  说起“归宁”,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有“吾妻归宁”的情节。其实早在《诗经》里就有记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意思是,新嫁娘得到了探亲假喜不自禁,催促女管家洗衣服,后来觉得时间不够就挑需要穿的洗,等一切安排妥当后,就可以回娘家去探望父母了。这几句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回娘家时急切喜悦的心情。
  记得小时候,我们那个村子,新嫁的女子三天后回门,一般都是由兄弟去接的,若没有兄弟也有个折中之法,新娘子回门时要自带个筲箕,喻义把自己“捎”回来了。曾有一户人家,父母早逝,留下一帮女儿,每年也归宁,几个妹妹都领着丈夫和孩子迤逦来到大姐家,算是回娘家,多少年了,这个规矩不破。
  我乡下老家有一位女子,嫁到外地已有多年了,娘家也早已没有了亲人,但她每年都要回来住上一段时间。乡下人淳朴热情,把她当成了女儿、客人,随便去哪一家都会受到欢迎。她在村庄里各个地方转悠,拉着熟悉的人问长问短,仔细辨认着一个个陌生的面孔,这是谁家的儿子,谁家的孙子。拍一张张照片,这是儿时上学的路、嬉戏的坝院、池塘、枫林……早已面目全非,能找到一些记忆固然好,找不到也格外亲切。故乡的一切,总能让她有种家的感觉。
  我国的很多节日节气,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即便在平时,也是可以找个理由回娘家的,农村就有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女子归宁后,可以在娘家住上三四天或十天半月不等。因为女儿在婆家要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还有应付各种妯娌、姑嫂关系,甚是辛苦,所以娘家会赶在节气前或农忙后接女儿回家住几天,名为探亲,实则休息。
  回娘家了,平时可能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也必能得到父母最熨帖的安慰和开导。同时,归宁的女子回娘家就是“客”了,街坊邻居都要去看望的,说说话,唠唠嗑,心理上也会得到一种平衡和温暖。气顺了,心情也舒畅了,生活的小船再次扬帆起航。
  如今,人们似乎很忙,归宁的女子回娘家,大多不再住几天陪父母,而是放下礼品,最多吃一顿饭就走。和父母也没有太多的话要说,有的甚至把时间给了虚拟的网络。就有一个女子在娘家吃饭时一直玩手机,惹得父亲发脾气,骂她还不如不回来。时代进步了,有些亲情、孝道、关爱却在不知不觉淡化了,需要我们重新捡拾起来。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