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家风 作者:吴建 时间:2020-05-27 次数:319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的母亲是个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她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母亲虽不识字,但她有许多朴素的做人道理,一直影响着我、渗透在我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
  母亲特别看重子女读书,笃信“书中才有黄金屋”。每天清晨,母亲都要送我到村口,一直望着我走到学校大门,她才折回身;傍晚,母亲也总是站在路口等我回家;晚上,昏黄的煤油灯下,母亲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看着我做作业。每每我有懈怠的时候,母亲总是用“树不盘不成材,人不学不成器”、“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读书各人好”等她不知从哪儿学来的“至理名言”来教导我。
  上初二时,我因和外校几个学生打架,被班主任处分了,我一气之下跑回了家。“不争气的东西!”那天,一向温和的母亲狠狠地打了我一记耳光,并勒令我跟她回学校。可学校为严肃校纪,拒绝接收。从未在任何人面前低头的母亲,居然跪在校长面前,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请学校接纳我,还代替我向校长保证一定改过自新,绝不再犯,母亲的倔强和泪水终于感动了校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仪。”事后,母亲又用她唯一知道的这句读书名言教导我。如果不是母亲的执着,也许长大后的我不会有什么出息。
  “穿不穷,吃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这是母亲告诫子女勤俭持家的常用语。我的童年时代,家里生活比较困难。但在母亲的精心操持下,日子尚能过得去。日常饮食自然没有大鱼大肉,却从不断粮挨饿;一家人虽然穿着破旧,却干净整洁,且不至于春秋露肉、冬天挨冻;我和两个姐姐都在上学,学费也从来没有拖欠过。有一次,母亲煮了一锅薄粥,外加黑面馒头,我嫌馒头粗糙,扔在地上。母亲默默地捡起来,掸去灰尘,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母亲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这粮食是怎么来的吗?我和你爹天天在田里劳动,不管夏天多热、冬天多冷。不耕作,从哪儿来米面。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啊!”以前老师讲《锄禾》,我似懂非懂,听了母亲这一席话,我才真正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母亲虽不“知书”,却很“达理”。“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母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祖父母在世时,母亲让他们住向阳的房间,睡温软的床铺,有好吃的总是先孝敬他们。他们生了病,母亲会及时送他们看医生,端茶递药、伺俸病榻。人们常说婆媳关系最难处,可奶奶却常常夸母亲:“我是前世修来的福,遇上这么好的儿媳。”
  “做人不能丧良心”、“人要走得正、行得正,脚正不怕鞋歪”、“人待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是母亲教导我们做人的“金口良言”。虽然我家也穷,但只要乡邻有困难,母亲总是尽最大力量帮助别人,小到淘米篮,大到农具,母亲都接济过人家。在四邻八乡,母亲拥有极好的“人缘”。当我遭受困厄、遇上坎坷时,母亲说:“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朴实的话语,给了我信心和勇气;当我取得小成功而骄傲时,耳边就响起母亲“火要空心,人要虚心”的警告。
  现在看来,母亲的这些“乡言土语”虽然很俗很平常,但没有读过书的母亲能传承着这些朴素的道理,使我耳濡目染,如沐春风,是多么难能可贵。母亲的家风,是我一生的财富。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