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连载-古城春秋(第二十六回) ■王 诚 著 作者:王诚著 时间:2012-08-05 次数:31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第二十六回秦肇庆经商“买树梢”
  乔贵发合伙创大业
  秦张氏依靠做豆腐卖豆芽使秦氏初步发家。发财娘娘的孙子秦肇庆,到了十四五岁,就离家外出当小伙计,到关东、天津、北京等地去闯荡。乾隆初年,秦肇庆随他的姑父清源罗某来到内蒙萨拉齐种植蔬菜、买卖粮草、经营旅店。渐渐地罗某靠此在口外站稳了脚跟,买房置地。而秦肇庆年轻气盛,整天思谋的是扩大经营,利用已有资金把生意做大、做强,这就与求稳发展的姑父有了分歧。这时祁县的乔贵发也来到口外,此人胆大心细,脑瓜灵活,两人兴趣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结为兄弟,另起炉灶,合伙开店经营,来到包头一带。由于这里是交通要道,秦、乔两人来的较早,占了地利,又因为两人买卖公平、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又赢得了好信誉,占了人和;再加上这几年内地与边境蒙古、直至俄罗斯,商贸扩大发展,又占了天时,因而俩人的生意越做越好。
  他们于是扩大经营范围,把商号定名为“广盛公”,搞起了多种经营,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应有尽有。随着资金的扩大,他们又相机搞起借贷业务,办起了草原上第一家“银行”。大约在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左右,他们两人把大笔资金和主要精力放在粮食投机买卖上,搞一种叫做“买树梢”的生意。就是在春天,明码标价,先预付农民一部分粮款,然后立字为据,保证秋后照价收购。秦、乔两人在包头开始搞买树梢,并独家经营了十几年。由于对预测判断错误,再加上对一些重要信息掌握的失误,秦、乔两人栽了个大跟头,差不多赔光了十多年积攒的老本,乔贵发一气之下撒手不干,回祁县老家种田去了。倔强好胜的秦肇庆决定留下来继续经营,以图东山再起。
  他自己虽然不好意思向姑父求助,但是姑父闻信后主动相助。由于罗家没有子女,所以姑母把家资的大部分都托付给了娘家侄儿。秦肇庆折变了姑父的资产,得到了数万两白银。当时的包头城,正处在蓬勃兴起的发展时期,百业待兴。秦肇庆获得大笔资金,因而有了东山再起的条件。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包头一带风调雨顺,农业取得了空前的大丰收,粮价一跌再跌。秦肇庆抓住良机,倾其所有,买上粮食积聚起来。第二年包头一带久旱无雨,粮食几乎绝收。他把囤积的黄豆像金豆子地抛售出去,挣了个缸满钵流,资产一下子就翻了好几番。
  秦大喜之后,想到了“有福同享”的结义兄弟乔贵发,于是来到祁县乔家堡,找到了乔贵发。两人再次叩头设誓:秦乔异姓一家,勒石铭记,世世通婚,互相提携。两人重返包头后,他们把字号“广盛公”改为“复盛公”。“复盛公”真个复盛了,买卖越做越大,经营范围也更广,上到金银绸缎,下至草料葱蒜,应有尽有,几乎垄断了包头的商业和金融,以至后人有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直到乾隆四十年,秦肇庆年老还乡,才不再参与商业的经营和管理。而乔家继续发展,到嘉庆年间,乔家的股份才超过秦家。这时在包头商界才变成了乔家第一、秦家第二的局面。(26)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