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一整天一整天地待在博物馆里,与千百年前的国宝们厮守在一起,别看他们是些青铜、陶瓷、金银、玉石,我以为他们都是有灵性的,他们身上隐含着工匠们的智慧、灵感和汗水,透过他们,我仿佛可以跨越时空,与几千年前的祖先对话。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我突发奇想,假如给这些国宝们建个微信群,会发生什么呢?
嘘,听,他们聊起来了:
玉龙:欢迎新同学,自我介绍一下吧!
彩绘蟠龙盘:亲们好,我来自山西临汾,叫彩绘蟠龙盘,多大年纪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大概有4000多岁了。
玉龙:切,原来是山西小娃儿,怪不得灰头土脸的,居然敢在我面前倚老卖老!
彩绘蟠龙盘:@玉龙兄,久仰大名,您是古老而神秘的山川之灵,晶莹典雅,在您面前我自然是小辈。
玉龙:这个态度还差不多。
彩绘蟠龙盘:不过,@玉龙兄,说句不谦虚的话,我也不至于灰头土脸,我这是黄土地的颜色,我的故乡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
彩陶罐:@彩绘蟠龙盘发张图支持一下山西老乡。
彩绘蟠龙盘:@彩陶罐
彩绘蟠龙盘:@玉龙兄,说起来我们还是有缘分的,你是龙形,我有龙纹,你我都是中国龙,我们最能代表中华文明。
玉龙:哈哈,小娃儿还挺能说,好,我们最能代表中华文明,也不枉我“中华第一龙”的美名。
彩绘蟠龙盘:口径40.5厘米,高8.8厘米。1984年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属庙底沟二期文化遗物。泥质黄陶,敞口,折腹,平底。内壁磨光,涂褐色陶衣,在其上以红、白彩绘制蟠龙图案。头在外圈,圆眼,头两侧突出如耳似鳍,张口露齿,长信外吐如麦穗。身向内卷,尾部在盘底中心,周身饰双排鳞纹。该龙形实际以蛇为原型,综合了许多动物的特征为一体,表现出沉稳、神秘与威严,颇具礼器性质,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龙:高26厘米。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属红山文化遗物。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玉龙@彩绘蟠龙盘二位兄台好兴致啊。容我插句嘴哈,说到代表中华文明,似乎该是我们鼎的事哟。
玉龙:什么鼎啊、锅啊的,你难道不知道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吗?
后母戊鼎:嗨,龙不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而已,中华民族自周以来,以礼治天下,我们鼎不仅是重要的礼器,也是王权的象征。试问@玉龙兄没听说过“禹铸九鼎”的故事吗?还有“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问鼎中原”,哪个不是鼎鼎有名的故事呢?
毛公鼎:还有“鼎足而立”、“商彝夏鼎”。
大盂鼎:“人声鼎沸”、“鼎力相助”。
毛公鼎撤回了一条消息
毛公鼎:“春秋鼎胜”。
玉龙:呦嘿,出来一群帮腔的!
彩绘蟠龙盘:@玉龙兄,算了算了,咱们私聊去,不跟他们一般见识。
后母戊鼎:@毛公鼎@大盂鼎
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1939年3月18日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而得名,铸于商王武丁时期。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是迄今发现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后母戊鼎兄,近来可好?你是把小弟我给忘了吧……
后母戊鼎:@曾侯乙编钟老弟,何来此言?
曾侯乙编钟:我们有个成语叫“钟鸣鼎食”,说明自古“钟”“鼎”不分家,说到代表中华文明,@后母戊鼎兄为何单说鼎呢?
后母戊鼎:@曾侯乙编钟老弟,这年岁大了,难免一时疏忽,莫怪莫怪。
后母戊鼎:其它的就不说了,单说1997年香港回归之日,2400岁高龄的你毅然奏响了《交响曲1997—天、地、人》,雄浑深沉,激荡人心,将泱泱大国的气度传向了世界,令全世界为之动容。由你来代表中华文明,我举双手赞成。
曾侯乙编钟:小弟我不敢独居其功,@后母戊鼎兄,我们一起加油。
笙:我代表吹管一族表示不服,都是在音乐界混的,有食分着吃,有荣耀也该一起分享。
琵琶:弹拨一族也不服。
聂耳小提琴:不服。
曾侯乙编钟:?
琵琶:??
笙:这里关外国小毛孩什么事?
聂耳小提琴:各位前辈,我虽然来自德国,年纪也很轻,可经历却不一般。1935年,我第一次奏响了《义勇军进行曲》,从此,它便作为中国的第一歌,无论在危难时刻,还是和平年代,指引着每一个中国人奋勇向前;无论在盛世大典、重要会议,还是异国他乡、竞技赛场,又有哪一个炎黄子孙不为这首歌的响起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呢?
鱼鼓:俺来应个景,放一首《义勇军进行曲》给大伙听。
聂耳小提琴:敢问前辈们,还有人认为我没有资格站在这里说话吗?
曾侯乙编钟: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钟体重2567公斤。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钟架及钟构达246个构件,可以拆装,设计精巧合理。65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上层为三组钮钟,共19件;中层有短枚甬钟一组11件、无枚甬钟一组12件、长枚甬钟一组10件;下层有大型长枚甬钟两组共12件、另有镈钟1件。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聂耳小提琴:德国制造。1933年起,聂耳用这把小提琴为电影《母性之光》作曲,创作出表现人民群众奋勇抗争的歌曲《开矿歌》,开创了革命电影歌曲的先河。之后,聂耳又通过小提琴创作出《码头工人歌》、《卖报歌》、《大路歌》等革命歌曲,激励着当时在苦难中抗争和前进的中国人民。1935年,聂耳根据田汉歌词创作出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后来《义勇军进行曲》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石鼓:音乐界的朋友们稍安勿躁,要我说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是中国方块字。
甲骨文:@石鼓老弟,说得对,你看我,生来就是中华文明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石鼓:难得@甲骨文兄如此豁达,回想过去,我是又骄傲又悲怆,时而居于庙堂之上,时而处于战乱之中,颠沛流离,九死一生啊。
甲骨文:知道人们都说你什么吗?说你是“命最硬的石头”。
石鼓:什么命不命的,那是信仰啊。中国自古疆域宽广,民族众多,各地方言口音不同,只有统一的文字才能有效交流,所以文字是中华文脉的根,守住根,才能记录历史,让后人有迹可循。
甲骨文:老弟,不要过分感怀,如今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你我这不都有了好归宿了嘛。
毛公鼎:@石鼓言之有理。都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就是因为有了我们的守护,老祖先的情感、经验、知识、思想才得以代代相传,中华文明才得以塑造和传扬。
大盂鼎:@毛公鼎你是我们的骄傲。
石鼓:@毛公鼎
爨龙颜碑:各位前辈说得太好了!
《仪礼》木简:守护历史,守护中华文脉。
石鼓:共10枚,每枚高约2尺,径约3尺。唐初发现于宝鸡市凤翔县,其刻于秦前还是秦后,考古界尚无定论。每枚石鼓上刻有四言诗一首,十首诗共计718字,称为石鼓文,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字体在西周金文与秦代小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字形方正大方,古茂雄秀,冠绝古今,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康有为称之为“中华第一古物”,2013年被《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崇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复制件,原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石鼓文拓片(部分)
毛公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宝鸡岐山县,西周宣王时期毛公所铸。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纹环,造型端庄稳重。鼎内壁刻铭文32行,499字,是迄今出土的7000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内容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为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图为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复制件,原件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铭文(部分)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文字的确是中华文脉的根,没有文字,哪来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亲人们,你们听说过“李白斗酒诗百篇”吗?许多大文豪是无酒不成诗的,真所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啊。我就是那个酒壶,我是为中华文明做出过贡献的。
镶金兽首玛瑙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呵呵,我就是那个酒杯,我也是为中华文明做出过贡献的。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楼上的两位是来逗我们开心的吧,你们生来就是翘楚、佼佼者,身价无数,不用蹭“诗仙”、“酒仙”的光哈。
镶金兽首玛瑙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被人识破身份啦,快闪。
青瓷神兽尊:@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老弟,你可真沉得住气,还有闲心管别人的事,你听听人家说的,什么中国龙,什么礼乐,什么方块字,居然还有个德国小屁孩,说来说去,好像没咱们什么事啊。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青瓷神兽尊兄,消消气,消消气,上面各位兄台说的也不无道理,不过,既然说到这儿了,咱的立场也得表一表。
青瓷神兽尊:我说么,你不能胳膊肘往外拐尽帮别人说话,快说说咱自己。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要我说呀,咱们天生丽质,国色天香,可又不是靠脸吃饭的“花瓶”。公元8世纪起,通过海上“陶瓷之路”,咱们的好多兄弟姐妹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赴重洋,他们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14世纪,他们的身影遍布全球。
青瓷神兽尊:好样的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他们不仅受到了各国贵族的追捧,也为全世界带去了中华文明和先进技术,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在他们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青年才俊、有识之士纷纷来到中国,也让中国人认识了世界。你们知道咱们的英语名字叫什么?
三彩盘:China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OK,就是china,和中国的英语名字一样,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国”,这都是咱们兄弟姐妹的功劳。
三彩盘:自豪!骄傲!!
五彩缠枝牡丹纹罐:自豪!骄傲!!
秘色盘:
粉彩描金大吉壁挂:我自豪,我骄傲。
青瓷神兽新尊:我就说么,“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兄弟姐妹们真给力,代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舞台,咱的功劳没人比得过。改天我做东,大伙都来哈。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郢靖王墓,元代瓷器。肩部饰有凤穿牡丹纹,腹部设有四个开窗,分别绘制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故名“四爱图”。釉色白中泛青,色彩青翠艳丽,为元青花瓷中的精品之作。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青瓷神兽尊:高27.9厘米,口径13.3厘米。1976年江苏省宜兴县出土,西晋瓷器。造型略微呈梨式,腹部堆塑神兽,兽首昂起,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底部刻有“东州”二字,是一件世所罕见的西晋瓷器。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南京云锦:瓷器朋友们,既然提到了“陶瓷之路”,为何避而不提“丝绸之路”呢?难不成中华文明的舞台还能少了中国丝绸这一幕?
马踏飞燕:鼎兄、钟兄们,都是青铜一族,可不能不管小弟呀。
牛虎铜案:@马踏飞燕别求他们,“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可不是浪得虚名。
零星小雪:嘴笨不说话,看聊不惹事。
八大山人松鹿图:中国画有话说。
玄武纹瓦当:我代表秦砖汉瓦有话说。
长信宫灯发起了语音通话……
语音通话已经结束!
何尊:亲们好,我叫何尊,来自陕西宝鸡,听大伙聊了小半天了,我也说两句。我生于西周早期,生来身上就有一块文字胎记,其中有两个字便是“中国”,我很为这史无前例的荣耀感到骄傲。不过,让我更为骄傲的是我生在中国,有一颗中国心,我认为“中国”不单单是我肤表的一块胎记,更是流淌在我体内的华夏血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这与我们一脉相承的文字、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和口口相传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她唯美而丰富,是全体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绝不是任何一位英雄人物或学者独立创造的,所以各位没有必要为谁能代表中华文明而争吵,我们都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子,各位也没有必要将自己分成这一族那一族,我们本就同宗同族,同根同源,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制造。
中华文明从形成的那天起,便是发展演进和开放包容的。我们不断修复、完善、补充和更新自我,创造出无数的“中国制造”,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把中华文明传递到五湖四海,丰富和繁荣世界文明。我们也欢迎“世界各国制造”走进来,开拓我们的视野,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明再发展。
我就说这么多吧,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何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5千克。1965年出土于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西周早期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尊内胆底部有铭文12行,122字,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之事,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宅兹中国”
注:国宝们的聊天结束了,听了他们的对话,你还认为他们是一堆冷冰冰的器物吗?赶快去博物馆与他们来个亲密接触吧。至于参观博物馆的好处,比如长知识啦、提升美感啦、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啦,以前的日志里提过多次了,这里不再赘述。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20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博物馆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参与现代社会政治、文化议题,并通过展览、会议、演出、教育项目及倡议的形式提升服务社会的潜力。从公众的视角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越来越多的公立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的建筑越来越高大漂亮,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布展越来越科学、人性化。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参观者可通过租用语音导览器、关注官方微信、下载手机APP或直接扫描展品二维码等方式收听讲解,也可通过浏览官方网站、官方微博获取更详细的解读,还可通过电脑模拟场景获得更真切的体验。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走进博物馆,参观者不仅可以免费听讲解,还可以现场提问,获得更多的背景知识。
《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节目的播出,让公众在更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下了解国宝,对国宝的前世今生产生兴趣,从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全国5000多家博物馆闭馆。不过,在闭馆期间,好些博物馆利用已有数字资源,联合社会力量,通过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等载体,搭建网上博物馆,开展云展览,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居家防疫抗疫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各旅游景区正有序开放。而博物馆不同于自然风景区的是空间密闭,这就给博物馆防疫带来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将“预约、错峰、限量、持绿码、戴口罩、测体温、一米线”等作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还要进一步做好“云展览”、“云游”、“云讲座”等“云”文章。
其实在疫情期间兴起的这个“云”,在“后疫情”时代或者“无疫情”时代一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是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比如白天工作学习,通过“云展览”,可以晚上或者利用细碎时间参观;
二是不受天气、交通、客流量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三是可以突破由于空间狭小、展品特殊等原因,不适合对公众开放的局限。
总之,“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是博物馆在新时代的使命,作为公众,我们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就是在为“守护历史,守护中华文明”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