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金庸的江湖传奇 作者:啜希忱 时间:2020-04-29 次数:305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于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一代大侠离开我们已一年多了,这正是“金爷已乘神雕去,从此再无侠客行”。
  我喜欢金庸先生的新派武侠小说,也算是半个“金迷”、“金粉”。
  不仅对他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全部收藏,不只一次拜读,而且还写过几篇评论文章。我在平时与文友的交流中,也结识了几位本土的“金迷”文友,不时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一阵乔峰、郭靖、令狐冲,以为乐事。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市。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社任国际电讯翻译。1952年调到《新晚报》编辑副刊。1959年与友人在香港创办《明报》。以发表杂文、评论文章为主,以笔锋犀利、立场鲜明深受读者喜爱。后在报上连续发表武侠小说产生轰动效应,红极一时。
  金庸出生于书香世家,年少时曾经有过当一名外交官的梦想。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金庸曾回忆说,他家原本是很富裕的,但后来住宅、园子、商铺全被日军烧毁,母亲和弟弟也都在战争中死亡,那时他立志要在维护国家尊严上发挥作用。1948年,金庸移居香港,走上了一条与梦想完全不同的路。用一支肝胆柔情之笔,成就了他的武侠泰斗之梦。成为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换言之,如果金庸真的成了外交官,他的性格的原因,也可能是平庸。即使他的仕途并不黯淡,也未必能在风云跌宕的时代全身而退。
  因为他绝非权力欲望爆棚之人。他有入仕的士大夫情怀,但又渴望淡泊明志,闲云野鹤。他崇敬象范蠡、张良那些历史人物,做个进出自如的人,入世做的帝王师,出世不带走一片彩云。金庸以此二人为偶像,难免顾影自怜。
  金庸生逢跌宕起伏的大时代,虽难免颠沛流离,甚至一生沉痛,但一方面有旧学根底,另一方面又受西方现代文明滋养,思维和视野均有现代意识。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他始终有着士大夫的气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梦想,又浸受于现代文明使他能够洞察世事,于是有了当年《明报》的立场鲜明,这一特点在小说中也有突出体现。章回体的典雅和历史背景的无缝穿插,形成了他新派武侠小说的最大特色。从创作艺术上蒙太奇手法的故事铺陈和无处不在的隐喻,则是现代文明的感染和体现。
  金庸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极是艰辛,甚至可算是生来不易。金庸在跌宕人生中寻得人生价值,已极幸运。无论如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跌宕岁月里,武侠小说曾是一代漂泊者的精神慰藉。而到了八十年代,它又成了一代大陆年轻人的精神食粮。通俗文学的光辉岁月,就这样穿越时空,金庸也成了几代人生命中无法绕过的名字。
  金庸人生的成功令人瞩目,而他的财富也成为江湖传奇。据公开资料显示,金庸小说发行超过1亿册。1992年他以12亿港币的资产,名列香港百富榜第64位。他是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更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他不仅是现代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有人曾经说过: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金庸晚年时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希望我死后一百年、二百年,仍有人看我的小说,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也就成为他生前的遗言。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