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氏祖籍山东,移居徐沟大常镇的年代不详,而秦门后代祀奉如神祗的是一位姓张的太祖母,秦门后代都尊称她为秦家的发财娘娘。
秦张氏出生在清康熙初年,与明孝宗张皇后隔了一百五六十年。但是,一个少年时代的丑小鸭“秃姑姑”成为皇后,因而祖宗三代受到封赠,位列公侯的故事在民间代代相传。
张氏嫁到秦家,本想相夫教子,改换门庭。不料子女还未成年,丈夫便撒手人寰。秦张氏没有被悲惨命运击倒,而是用她柔弱的双肩,坚强地撑起了这个家,决心抚育儿女长大成人。以前,她在娘家就学过做豆腐、发豆芽的技术,于是秦张氏就干起了做豆腐的小本生意。这豆芽、豆腐生意虽然本小利微,但是秦张氏靠着技术熟练外加辛苦经营,还是养大了三个子女,还慢慢地有了积蓄,受到了后人的尊敬。以致后人传说逐渐地给她加上了神秘的色彩,把秦氏的发家说成“天助”和“神意”。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703年),清圣祖西巡,秦家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发财机会。这年初冬十月二十八,康熙玄烨皇帝驻跸徐沟,此时正值蔬菜淡季。满人本喜爱吃豆制品,于是派人外出,四处采购豆芽,秦家听到消息后,主动进贡。皇帝及其随员被秦家鲜美的绿豆芽和肥嫩的黄豆芽调起了胃口,吃了还想吃。采购人员急需数百斤应急,可她家所有的坛坛罐罐中,全部收集起来,满打满算,估计也只有几十斤。秦张氏心中虽急,但嘴里却说:“满足供应皇上”,一边两手往出抓豆芽。说了你也许不信,这最后一个盔(kuai)儿里的豆芽,抓了又抓也不见减少,而且比平常时节生得豆芽更鲜美,你说怪也不怪?在旁边的两子一女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这时秦张氏急忙使眼色暗示子女不可多言多语,以免破了“天意”,一边暗中祷告“托老佛爷的洪福,求灶王爷保佑,聚宝盆的豆芽常抓常有。”当地民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往往口中念叨:“灶王爷爷本姓张,粞条麻糖你先尝;灶王娘娘(奶奶)本姓李,一块粞瓜瓜糊住你的嘴。”秦张氏认为灶王爷与她是本家,因而会在暗中保佑她。
从此,秦家生豆芽的这个盔(kuai)儿,就成了个聚宝盆。而后,张氏与儿子就用毛驴驮着这个盔(kuai)儿跟在随行队伍的后面,每日里供应豆芽,并且从不讨价还价。这样,一直跟到了黄河岸边。皇上见她至诚忠厚,非常高兴,于是赏赐了无数的银两,秦家把银子放进“聚宝盆”,用毛驴驮了,返回家乡大常镇,发了一次大财。
俗话说“要想富,跟着行在卖酒醋。”这回秦家却是“要发家,跟着行在卖豆芽。”更何况豆芽出在聚宝盆里。(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