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五岁,人到中年。
仿若弹指间,白发和细纹不经商量便在发间和眼尾展开,面容虽未苍老许多,但再谈美貌与容颜、青春和年少,已是回忆的代名词。亦来不及伤感,上有父母夕阳无限好,下有儿女青春正年少,卡在责任重大的中间,卡在尴尬岁月的中间,前无推挡,后无退路,如何在不惑的夹缝里愉快而坦荡、踏实又真实地享受生活呢?我在迷茫间,收到了黎海斌先生的《四十五岁才明白》。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刚吹灭四十五岁的生日蜡烛,一看书名,便觉着碰到了一个同岁的朋友,立马便有一种促膝相谈的冲动,“会相谈甚欢吗?”我捧着手上的书满心期待。是夜,当万家灯火温暖地安静下来后,四十五岁的我暖在被窝里,打开了这本《四十五岁才明白》。
“我忽然开悟:44岁,像人生的分水岭,生命从青葱变为成熟。44岁的男人,应该看得开、想得透、懂得妥协——向人生妥协、向自己妥协、向生活妥协。不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再和别人针锋相对,不再为名利小事锱铢必较。这种妥协,不是认输,而是历经沧桑后的淡然和豁达。这种妥协,是一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首页的语录精选,一下子让我“心有戚戚焉”。我前一天在朋友圈刚巧发过——“四十五岁以后才明白,所有的妥协不过是妥协于生活而已”这样一句话。
翻开书,上卷的开篇《读破聊斋一本书》道破了“读破一本书”的精妙之处,“泛(览)百书,不如精读与一也”;合适的读书态度是做“一本书主义者”,先读破一卷,再读第二本,再博览群书;至于我本人,从年少到中年,一本《聊斋志异》,陆陆续续读了至少四遍;人生苦短,精力有限,能够读破一本书,那也是一生受用了。
如果说第一篇《读破聊斋一本书》是讲读书的态度,那么第二篇《点铁成金活读书》就是讲读书的方法:读书的过程,是个学习与再创造的过程。读书而无创造性思维的介入,会把书读死。活读活用,可以把死书读活。
可是,读书是一辈子都可以做的事,少年、青年、老年,和人在中年有什么关系呢?
我按捺着疑问,继续翻阅着,上卷183节篇章里,引用聊斋故事居然多达140篇左右。“看人性悦人生,往往不在多。”原来《读破聊斋一本书》便能悟出人生百态百味,获真知灼见,“那也是一生受用了。”何况,篇章里还有许多引用了《苏东坡传》《续子不语》《说文解字》《哲理故事丛书》等书,也一定也都是被黎海斌所读破了的。因为他说:“世间所有的爱好,读书最雅”。
当然,面对俗世的现实,读书固然丰盈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而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依然是生活的主旋律。尤其是在谈年少已远,谈死去还早的尴尬中年里,我们如何《越活越明白》。
万般念源于心,一念可泣,一念可喜。中年了,既是免不了俗世俗人俗境:“不妨改变一下自己,便会有许多快乐,也许会拥有另一番风景。”我们的心一定会“变得淡定、淡然、从容了”。
中年了,“如果时尚学不好,那就选择淳朴。不知怎么是好,就微笑。微笑是最自然的表情,也是最美的表情,于人于己都是”;
中年了,“能守住人生的底线,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如此一想,“明白中年其实是最好的年华。虽无锦瑟豆蔻,亦无老迈多病,有的只是人近中年的平和宁静。”
合上书,夜色已深。人在中年的我释然而笑——“青春年少那阵子,我以为生命的意义全部隐藏在那些亢奋的大词之间。人到中年,才发觉生命的快乐其实隐藏在那些温暖的小词里。”《四十五岁才明白》,一切都是刚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