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星期天上午去门口超市买了一大堆东西,绿油油的芹菜、胖胖的白菜、红红的西红柿、圆圆的萝卜以及其它,进了小区,在门口遇到本单位的退休职工老武。他是1986年从供销社调到我们单位的,已退休八、九年了,没事经常在门口坐,我顺便放下东西,给老武递了支烟,聊了起来。他说,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超市特别多,里面周围都是商品,要啥有啥,是商品找人,以前可是不一样,是人找商品,现在就是好。他继续讲以前在供销社工作的一些片段,记忆犹新,我们是老乡,对于供销社我也有一些印象,通过与他的交谈,印象慢慢地清晰起来。
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遍布全国各地。那时候的供销社是政府经营,属于国营单位,所以在供销社里面上班也是相当有面子的,也是很吃香的职业,供销社也是60、70年代人印象最深的地方。
上世纪70年代初的小店公社供销社,在小店村的十字街口,热闹繁华,交通方便。在我小时候偶尔去一次小店,也是大人们自行车带上走亲戚路过,短暂停留买东西,朦胧的印象中,十字街口十分宽敞,地面是用炉渣垫了,比农村乡间小路好多了,比较平坦,雨雪天气也不泥泞。街口除了赶会之外,没有嘈杂的促销声、刺耳的音乐声,空气是清新的,天空是蓝蓝的。几只喜鹊落在十字街口西南角的一颗树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一切都显的自然朴素恬静,时光慢悠悠的,自行车的铃铛声,或者是偶尔驶过几辆马车,马身上清脆的串铃声音,又为街口增添了许多生机,人们的脚步坚定而有力,脸上是灿烂的微笑。
十字街口当时是本地人民公社的中心,公社举行什么活动,生产队队长到公社开会、人们买东西、赶集、办事等等,主要就在这个地方,那时候,物质匮乏,对一个乡下孩子来说,十字街口的那个大供销社装载了生活全部的需求和美好的愿望。
二
十字街口,其实南北的道路方向是错开的,南面的路靠东,北面的路靠西,供销社在十字街口东北面,南北一溜高高的建筑,地基很高,有两个门,西门和南门,南门是正门,门上面墙壁用水泥抹了,油漆刷了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字远远地就能看见,中间是红红的五角星。供销社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柜台东西分开、一排排,木头结构,玻璃罩面。商品分为几个区域,针织布料、日用百货、衣服鞋帽、文化用品、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等等。柜台里墙壁上毛主席语录“为人民服务”、“勤俭节约”到处可见。在计划经济时期,买什么都需要票,粮票、肉票、布票等等,没有票,拿着钱也买不到。印象中,似乎是卖布的柜台最大,那时候人们一般是自己做衣服,成匹的各色布料码在墙架上,摆在柜台上,甚是壮观。柜台上摆着一个个算盘,那是售货员必需的工具。人们买了东西,到拐角处结账,空中有交叉的供售货员来回传递票据,“唰、唰”的声音,非常方便。
柜台里,图书只占了两个小小的柜台,摆放着《新华字典》、《成语词典》和一两年也不换的几本书籍。柜台里最多的,更新最快的是小人书,最贵的也就两毛多钱。孩子们一般是趴在柜台上看半天,一本一本地盯着看,猜想里面是什么故事。封面上的字还认的没几个,但字形和画面都印在心里。
十字街口的南面是副食品商店,稍微靠东,花花绿绿的糖果,给孩子们的舌尖上留下了抹不掉的甜蜜。酱油、菜籽油混杂的刺鼻香气,充满了温馨的气息。更有让人垂涎三尺的动物饼干、桃酥,槽子糕等等,动物饼干便宜又好吃,是孩子们的最爱。衣服兜里放几个,又想吃,又想在小朋友面前拿出来炫耀,有时候玩耍的都忘了,饼干成了碎末,也要拿出来舔一舔。大人们走亲戚时,往往称上几斤槽子糕,售货员把食品熟练地放在草纸上,在上方牵下一根细细的纸绳,手指灵巧飞快地打包,或打十字的或打井字的,人们高高兴兴的出了门,孩子们则紧紧地跟着,盼望着走亲戚回来,回馈的一少部分就是他们的想念。香喷喷的槽子糕,我一辈子都敢说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最香甜的!后来有了水果罐头,最受人们欢迎,是当时走亲戚,看望长辈必不可少的礼品。那时候的商品没有假冒伪劣,自然新鲜、安全结实,售货员给的东西也足斤足两,没有缺斤短两、坑蒙拐骗的意识。
三
十字街口南面靠西是南寺庙,庙坐南朝北,大门很大,院子也不小,东西房是库房,是生产资料集中的场所,农业生产的工具,比如铁锹、镰刀、锄头、扫帚、镐头、绳子、橡胶轮胎、马车上面的相关物资、化肥农药等等。这里也是徐沟到太原、晋源到小店马车路过的主要聚集地、修理点,赶车人的休息地。西南角是小店饭店,里面主要是卖馒头、丸子汤、白皮面、炸酱面等,当时这个唯一的饭店,人自然不会很多。东南角是“同心茂”药店,批发经营药材,有一种自制的药“舒筋散”在当时很有名气。西北角是一个圆形的大门,里面是公检法的办公场所,严肃庄重,偶尔有一辆三轮摩托车出入。
那时候公社极个别大一点的村子也有供销社分店,村子小的就是代销点,我家的村子不大,就是代销点。当时,姐姐是我们村代销点售货员,挣大队工分,每个星期骑自行车去供销社进货,什么油盐酱醋、纸烟、火柴、毛巾等生活用品。农村人舍不得吃鸡蛋,每家每户养的三、五只鸡,就把攒下的鸡蛋拿上换油盐酱醋。模模糊糊记得有一年夏天,是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勤劳的姐姐早晨就带上一筐鸡蛋,小心翼翼的骑上自行车,我坐在前面的横梁上,姐姐给供销社送了鸡蛋,带上我去了北面大街上西面一个小照相馆照相,我手里面拿了个红色的小本本,捧在胸前,我后来长大了看才知道是“毛主席语录”。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照相,虽然记忆模糊,但是非常有意义,在我影集许多的照片中,是我最喜欢的照片,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渐渐地用上了手电筒,电池是“大电池”,就是一号电池,可以用来装到手电筒里照明,手电筒是那时候的奢侈品。手电筒有两节、四节甚至人们改制更长的,那时候的夜很黑,晚上出门离不了这个,去生产队开会,去几里外的村庄看电影都要带上。我记得曾经晚上到羊圈用手电筒逮麻雀,羊圈不是很高,顶层用高粱杆铺了,麻雀晚上喜欢在那里休息,蹑手蹑脚进去,轻轻地拿手电筒照住麻雀眼睛,它便不动了,乖乖就擒,特别有意思。电池没电之后还被孩子们拆解成玩具,碳棒可以在墙上写字,蓝色的塑料盖用绳子穿起来拿手里玩。
供销社的镜子卖得比较快,特别是那种长方形,带木头框的那一种,镜面中间一般有图案或者语录,经常断货,一方面是人们家里面挂两个装饰,另一方面是人们结婚,乡亲们淳朴,又不失礼节,但没有更多的现金,于是凑份子随礼,商量好了共同买一个,请写字好的在上面写上人们的名字,作为祝贺的礼物,回馈人们的常常是一把糖果,分开了,一个人也就是一两块。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十字街口经历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今十字街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超市网购异常繁荣的今天,供销社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有在偶尔的脑海中才能引起人们对它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