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 叭 作者:洪源生 时间:2020-03-13 次数:236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村民们注意啦!今年的塑料大棚补贴有新政策,可以享受补贴的有以下几种……”早上刚吃饭,村里的喇叭就响了起来。喇叭里吆喝的是今年补贴的新文件、新标准。村民们笑着说:“又是塑料大棚补贴,小麦补贴、玉米种补贴,这喇叭呀,快成了发补贴的专用喇叭啦!”
  是啊,这些年来,农村的喇叭“吆喝”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前的催种、催收、交公粮、计划生育,到如今的宣传惠农政策,催着人们领补贴,演绎出了一出喇叭变奏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喇叭利用率最高,平常主要是“农业学大寨”的内容,春天是:“二队的社员们,拿上铁锹到五阔地劳动啦!夏天是:“一队的社员们,拿上锄儿往圪瘩上走吧!快些哇!”到了秋天,农民忙的脚不沾地,喇叭就更加不停,一会儿这,一会儿那。即使是冬天,西北风呼呼的吹,喇叭也不闲着,吆喝着人们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拉平车、挖冻土,“一出勤、两送饭,十个钟头地头干。”我虽然没有干过,但是能够体会到农民的辛苦。那时的政治气氛也特别浓,什么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要斗私批修、不要投机倒把等等,喇叭里面也时不时播放。好像人们没脑子似的,跟着喇叭走,喇叭说啥就是啥。
  中午12.30,小说连播开始后,人们才稍稍喘口气,播放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小说,有《第二次握手》、《吕梁英雄传》、《青春之歌》、《保卫延安》等等。最难忘的是忆苦思甜,过年的时候,喇叭播放的是《白毛女》里面的歌曲,“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看来是期望人们不要忘记过去,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八十年代初,生产大队喇叭广播的主要内容是催种、催收。那时候,农民种什么,自己说了不算。区里给公社下指标任务,公社再统一安排。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都听喇叭的。喇叭里经常吆喝:“小麦三天之内必须种上啊,玉米没收的赶紧收哇,该耕地的耕地,该起垄的起垄,大后天公社要来检查……”
  秋收一结束,为了收到公粮,各乡镇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但效果却普遍不好。喇叭这时候就开始一遍遍地点那些没交粮的户主名字。说了你别笑话,有户人家实在是受够了喇叭的折磨,就开始想办法。这个人略懂一点电工知识,他把两根电线捏在手里,一听大喇叭开始点名,就把两根线一碰。村里的配电室立马“跳闸”,大喇叭马上哑了火。后来三番五次这样做,村干部没办法,就从配电室给喇叭拉了根专线,确保关键时候“不哑火”万无一失,催收公粮是那时候喇叭的主要任务:“20号之前必须把公粮交到队里啊!”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生活渐渐地丰富起来,喇叭除了小说连播外,增加了《每周一歌》栏目,比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军港之夜》、《泉水叮咚响》等歌曲,给人们单调、乏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添加剂,从此人们的生活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继2002年费税改革之后,农村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村里喇叭的功能也开始变化。村干部“吆喝”最多的,是通知村民领各种补贴。村干部的“吆喝”也变成了:“小麦补贴下来啦,具体补贴情况在公示栏中,大家相互监督,看有没有虚报冒领的。”“玉米种补贴开始统计,请各家各户赶快报……”
  差不多从2006年开始,喇叭“吆喝”最多的是新农村建设的事。喇叭一项固定的内容就是每月宣布卫生保持好的家庭,加以表扬。村民们还能从喇叭上听到有关科技知识,“最近树上闹白蛾,种林子的人家注意啦!”哪天村里唱戏,村里的秧歌队、舞蹈队什么时候活动,老人什么时候体检,也都在喇叭上说说。村南头的高老汉离村委会太远,发补贴什么的没听清,前两天还到村委会找,要求在村南部也安上个喇叭呢。
  现在,喇叭内容主要是村里面选举、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卫生检查、安装天然气、浇地等等,有时谁家的狗儿丢失,喇叭里面都要喊叫喊叫,帮助寻找。最有特色的是广告,卖菜的、卖水果的、卖家用电器的、卖油条、老豆腐的等等,也要在喇叭里面广播,市场经济气氛十分浓厚。
  从喇叭一响就烦,到追着村里安装喇叭,改革开放40多年,这里边的变化你说大不大。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