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罗贯中与施耐庵隐居的白驹山里,约七、八里以外有个刘庄,庄后有座紫云山,山上有座关公庙。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周围的人们都要赶会,去烧香,山上游人很多。
罗贯中正写“关公战庞德”这一回书。因前面写过几次水战,想把这次写的场面不要与前雷同了,想精彩些,就改了又写,写了又改,自己总是不满意。正好施耐庵着人叫他去赶庙会,他也想出去散散心。二人头一次上紫云山,所以他们游兴很浓,边走边谈论二人写书的事,走了不长时间已上了山,进了庙门。
人们常见关公庙里的关公的塑像,都是周仓牵着马在旁,关平手执青龙偃月刀立在一旁,关公坐着读《春秋》,让人觉得威风凛凛。可是紫云山上的关公像,却是另外一种样子。关公骑马在山沟里,人马皆无腿,周仓赤脚弯腰在山坡,两手向前做划水状,关平揪住一个壮汉厮打,也是只有半截身子,罗贯中看了不解其故,这是怎么回事呢?
施、罗二人在庙内转了一圈,被小和尚请到方丈屋内用茶。罗贯中按捺不住心中的疑团,便向老和尚请教说:“贵庙中的关公像,为何这等模样?”
老和尚回答:关公乃文武全才,忠烈盖世,死后封神。当年建庙塑像时,本来也是塑得金身坐像。不料尚未竣工,半夜山洪爆发,直冲到庙中,把塑像冲得东倒西歪,洪水退后,人与马都剩下上半身了。为赶在五月十三日赶趟庙会,庙里的当家住持急得日夜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天夜间,老住持梦见关公显圣。关老爷说:“老师傅不必忧愁。当年我水战庞德,半身在水中,你就照此塑完好了。”
老住持忽然从梦中惊醒,想起梦中关公的话,心中喜不自胜。就叫匠人照此把剩下的上半身略加修缮,才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听了老和尚的一番话,罗贯中心中暗想,我已经写过曹操水淹冀州、张飞据水断桥、周瑜在水中火烧赤壁,都与水战有关,这次我何不就写关公利用洪水爆发,水淹七军,活捉庞德,大败曹兵呢?
罗贯中回到家中,把自己的想法与恩师施耐庵商议,施耐庵也表示很好,罗贯中就赶快把关公水淹七军的这一章节写出来,和紫云山关公塑像联系起来。
后来,罗贯中写完《三国演义》,在民间越传越广,上紫云山朝圣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以讹传讹,都说紫云山关公庙的塑像,就是按照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中的水淹七军的内容塑造出来的。(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