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大雪纷飞。他看到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们耳朵被冻烂了,就叫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驱寒娇耳汤”,施舍给乡亲们吃,治好了大家的耳朵。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吃“娇耳”,又称“饺子”或“扁食”,用来御寒,并逐渐流传开来。
冬至这天,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饺子馅儿是由萝卜丝、大葱、韭菜、猪肉或羊肉等做成的。把原料堆在案板上,拿一把锋利的菜刀,横着、纵着、斜着,剁切得烂碎,放到盆子里,加上食盐、姜末等调料,再用勺子盛上食用油在火上烧开,浇到馅儿里,拿筷子反复搅拌均匀。然后和面。取雪白的面粉,放在面盆里,掺上水,手不停地上下左右翻卷滚动,把面团揉得羊脂白玉般柔软滑润。
开始包饺子了。先拽一把面团,搓成长蛇状,再一节一节均匀掐断,搓成圆剂。左手捏着面剂,右手用擀面棍擀成中间略厚、周围稍薄的饺子皮。然后把馅儿装在饺子皮里面,压实,两手巧妙地把面皮的边缘合拢,用力挤捏,使其粘贴到一起。这样,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就包好了,宛如一件精致的工艺品。
饺子一个个包好后,依次摆放在用高粱秸秆穿成的盖帘上,横成行、纵成行、斜着也成行。如从另一角度看,因为盖帘是圆的,满盖帘饺子一个圆圈套着一个圆圈,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投进一块石子,那涟漪便一圈圈由圆心往外磁场似的蔓延,看起来叫人舒心惬意。其实,包饺子本身便是一种绝妙的艺术享受。女人双手麻利娴熟地操作着,男人帮忙端锅烧水,小儿女指指点点地数着饺子数,一个,两个,三个……其情绵绵,其乐融融。
饺子捏完,锅里的水也开了。女人一手端盖帘,一手把一个个饺子“驱赶”进开水里。为避免饺子粘锅底,要用筷子不停地搅动。饺子随着水的沸腾摇摇摆摆地浮上水面时,要浇上两三次少许的冷水,这样饺子皮不会破,也容易把肉馅煮熟。
饺子熟了,捞到碗里,迫不及待地夹一个蘸一蘸小碟里用蒜汁、醋酱、小磨香油调成的汁,放到嘴里嚼一嚼,味道无比鲜美。有一则谜语是这样说饺子的:“岸边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沉沉底,漂漂起,临死送给衙(牙)门里。”形象、生动、诙谐,想一想都叫人馋涎欲滴。
外面寒风凛冽,雪花飘零,小屋里炉火正旺,暖意融融。冬至吃饺子,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与欢乐,感受着严酷冬天里暖心暖肺的温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