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在阅读专栏作家吴军的《硅谷来信》。即便你觉得对孩子的叮嘱已经很多,这些信件仍会对你原来的视野有所拉伸,能把你的认知上限往前扩展一小块。
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有一段话,被吴军重复用在了两本书的序言上,可见他有多么的推崇:“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逻辑推演。与他两本书的书名相映照,要用谦卑的永远进取的态度来学习,才能获得远超自身的见识,也才有更多的选择,而选择,本质上会决定一生的幸福指数。
超喜欢写信这种方式。有人说,我能说出来,但就是写不出来。事实上,写不出来的东西,就是没有想清楚。写信本身就突出了重点。因为平时我们跟孩子碎碎念太多,孩子的听觉都已经麻木了,如果你突然改成了书面语言,并且用一种特别正式的态度,孩子也会修正自己接收的强度和力度。写完了,装上信封,贴上邮票,寄到学校、班级。单单是收信的这种仪式感,就会让孩子感觉特别新奇,十分重视。在拆开信封的一刹那,我相信,他会在内心跟你建立一个不一样的,独特的亲密联结。
书里还介绍关于报考和专业选择的一些原则。如以地域为主,然后是学校,然后才是专业。因为,在封闭的地域,目光受环境所限会自然而然地变短浅,应该到最先进的地区,跟时代保持同一个脉动。
那为什么专业还在其次?第一,我们毕业之后,只有很少比例的人会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其次,吴军力荐要学一个离自己本专业远一点的第二专业,在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专才只能证明你是一个合格的工具,把你放在哪一个岗位上,能完成别人交待的任务。通才是你要有一个思考全局的视角,是在别人没有给你布置任务的时候能够发现一个向上进阶的突破点,能在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时候,你因为比别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不是前怕狼后怕虎的迟疑不决,而是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科学决策,也就是说,通才是统治者的学问。
不妄想用短期方法达到长期目标,按照孩子的兴趣选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们都听过,但是在实践中,却总是不知不觉地偏离这个轨道。我们固守着头脑中的旧观念,不肯跨出舒适区半步。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至于他们的兴趣偏于哪个方向,就需要你细心地去观察和发现了。
有人会觉得我想的太远了,我觉得不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把目光放长远,那你就只是疲于应付眼前的一切,每天都在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我们千万别被毒鸡汤给害了,梦想着只要活在当下就能一劳永逸。其实活在当下,更多指的是情绪,不被未来的问题纠结,不让过去的困扰绑架,但并不是说你就可以不为未来打算。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活在未来,与罗振宇“做时间的朋友”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我们自己拥有了这样的视野,内心才会强大,指导孩子的时候才不会短视,学什么东西,才会不指望立竿见影,不期待明天就得100分,而是用培育种子般的耐心和强韧去期待三年、五年、七年之后的茁壮,用全局和整体的眼光,客观推测若干年后孩子可能的样子,这样,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才能不惊慌、不恐惧,从容淡定,运筹帷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