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一)不能确定是否真实;不能有肯定的意见;不信;因不信而猜度;怀疑;(二)不能确定的;不能解决的。“疑”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忌讳字,它比任何一个字都阴险毒辣,比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都厉害,“疑”字是无刃有毒最有杀伤力的一种暗器。人常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一旦疑字侵心蚀脑、那绝对是一种不祥之兆或是一场灾难。一个疑字能让夫妻分手,一个疑字能让兄弟绝情,一个疑字还能让许多人横遭惨杀。《捉放曹》是我国古典文学《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三国时,曹操刺杀董卓未遂,改装逃走。至中牟县(在今河南省)被陈宫所擒。曹后用言语打动陈宫,使陈弃官一同逃走。行至成皋,他们一同去找曹父的故友吕伯奢,吕伯奢杀猪款待。曹操闻的磨刀霍霍,误以为吕伯奢欲加害,便杀死吕氏全家,焚庄逃走。陈宫见曹操心毒手狠,枉杀无辜十分懊悔;宿店时,趁曹操熟睡时欲刺杀曹操,后放弃独自离去。可怜吕伯奢一片好心竟招来杀身之祸,导致全家人惨死在曹操的疑心误解之刀下。
最近我在西谷看了一场由山西省亚鑫晋剧艺术团演出的晋剧《皇后骂殿》,剧中一段说到:北宋赵光义用毒酒害死皇兄赵匡胤,夺权篡位坐了皇帝,本应是一件大喜事,可是他高兴不起来,整天昏昏沉沉,疑虑不安,本来侄儿德昭是遵母命上龙廷请战退敌,保宋朝江山为黎民百姓。可是赵光义对兄嫂侄儿的举止言行都猜忌有加,让侄儿带兵出征怕叛逆夺权;让侄儿留守京城又怕内外勾结,里应外合。赵光义疑心重重,左右为难,他听信奸臣,异端邪说,把一位满腔热血,报效国家的忠良之臣气的脱冠解袍,当场含冤负屈撞住而死。这也是因一个“疑”字而引发的叔逼侄死,流传至今的经典戏曲历史故事。
古往今来因“疑”字而引发的误会误解或酿成悲剧的典型事例举不胜举;有兄弟俩合伙经营一个项目,为收支清楚,他们设账立簿,账簿由兄负责管理,可是日久天长,弟心生疑惑,认为账簿不清,怀疑兄在账簿中有作弊的可能。可是兄称经济往来一清二楚,几块钱或几毛钱都要在账簿上显示。怎奈解说,弟的疑心总是难消,这兄弟间无私有弊的争辩,有谁能来澄清事实。本来兄弟两家人相处的非常和睦,就因为一个“疑”字,关系越闹越僵,最终导致亲情失和,反目成仇。
有两个朋友相处的要好至极,让人们也很羡慕,可是由于一方的超热情,反而引起了对方的猜疑,这过逾之举是不是有其它不当之意,这种胡猜乱想让朋友有所察觉,顿时怒火满腔,你这是侮辱我的人格,损伤我的尊严。一个“疑”字让这位超热情的朋友心灰意冷,悄然疏离,不再相处。
总之,在遇到“疑”字的困扰时,我们要冷静思考,学会宽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耐心沟通,消除误会。不忘初心,坚定信念,远离“疑”字阴影,珍惜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