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县抗日政权的建设和活动 作者:任悟憎 口述 郝玉麒 整理 时间:2019-08-30 次数:40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1937年十月,日本侵略军先后占领山西的门户——娘子关和雁门关后,长躯直入,很快就抵达太原城下。阎锡山的军队,丢盔甩甲、望风而逃。整个太原境内一片混乱。十ー月上旬,太原失守后,太原县、徐沟县、清源县也相继失守。清太徐的人民遭到空前的浩劫,不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1938年初,共产党在太原县天龙山前的杜里坪,建立了清太县联合抗日政府,当时太原县县长是赵向荣、清源县长是任悟僧。接着又成立了清太两县的抗日游击支队,队长姓杨(江西人、老红军)政委姓刘(福建人、也是老红军),总共只有六个人、四支枪。不久,又成立了县动委会,主任是肖靖,干部有朱振亚、张云珠、牛魁等人。所有这些机构,都在中共清太县工委领导下工作,工委书记是杨治启,组织部长是肖靖、宣传部长赵向荣、组织部副部长任悟僧。
  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发动各阶层爱国群众,建立广泛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开展轰麦烈烈的抗日救国活动,宣传抗日的“十大纲领”,动员群众参加抗日军队、奔赴疆场,奋勇杀敌、打击日本侵略军。
  在党的领导和宣传教育下,清太徐地区不愿做亡国奴的青壮年,纷纷上山参加抗日武装。有的带有武器参加抗日;有的向抗日政府献交武器,同时还收编了一批散兵游勇和土匪队伍。抗日武装日益壮大,很短时间就收拢了一百多人,分为三个大队,与日军进行游击战。县抗日政府,开展反霸除奸斗争,没收汉奸财产,作为抗日活动的经费(当时财政十分困难,过春节战士们还穿着单衣)。曾没收过太原县维持会长张守义的财产,还没收南大寺汉奸张某的财产。基本上解决了冬季棉衣的问题和其他必要的开支。
  县动委会主要是宣传、教育、动员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活动。以青年学生为主,联系和团结当地有名望的人物。对这些人,有的留在当地进行抗日活动、有的送到后方、进行培训,分赴各地参加抗日。
  当时县政府的机构很简单,只设有三个科,一科科长是县委书记场治启,二科长是陈华,三科长是常忠。科员大都是当地有威信有名气的人。如太原县姚村的刘守仁、清源县的潘正业等。
  县政府成立后,日军十分憎恨和害怕,受到我部不断的袭击和骚扰。为了保护这块抗日阵地,县游击队在八路军的支持和配合下,机智勇敢地打退了日军的数次进攻。后来因形势恶化,县政府即主动转移,实行流动办公,县长走到那里,那里就是县政府。这样既不易被敌人捕捉,也保存了抗日政权。
  1938年四、五月间,阎锡山派来所谓敌区工作(敌工团)团长叫陈兴邦,副团长叫薛文教,这两个反共老手专门制造事端、搞分裂,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后来,敌工又改为第二战区第八行政专员公署,专员是陈兴邦副专员是薛文教。他们着手接管清太县抗日政府,强迫我们交出政权,遭到我们的严词斥责拒绝,后来在上级党委的指示下,为了和国民党联合抗日,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的大局,才把政权交给了阎锡山派来的太原县长秦中兴。交出政权后,我们就掌管了独立武装,把原来县政府的保卫连,改为清太县游击大队,任悟僧任大队长,韩忠为副队长,陈华是教导员。不久,游击大队又改为牺盟会领导下的决死四纵队游击六团三营。任悟僧改任清源县牺盟会特派员,陈华为太原县牺盟会特派员。清太县动委会也被撤销。清太县工委改为清太县中心县委,书记是王邦秀(即八路军一二0师民运部长),组织部长是肖靖,宣传部长是张云。以后,清太县委、县政府又几经分合,直到抗战胜利。
  1943年一月,由于工作需要,我又重返清太县担任县长。当时日本侵略军实行第三次强化治安运动,对根据地,仍然不断扫荡,形势还很恶劣。
  我接受八行署主任康世恩同志的分配后,只有我和张三货还有一个通讯员三个人就出发了。头一天住到赵家山村的地窖内,第二天到了西沟村与原县长李奎年见了面。未及多谈话,就被敌人包围。我们设法冲出村庄后,找了个地下党员的家里,才简单地谈了些情况。
  当时,李奎年县长要调走,三区区长田之慎被捕了,手枪队的张富国当了区长,四区区长是郭学圣,助理员是任守珍、孙占英,区委书记是王忠义。由于敌人控制的很严,我们很难开展工作,只能和游击四大队的廖发云,马乐情相随下去了解一些情况。
  清源白石沟内,敌人的坐探很多,我们每到一村,总要被敌人发觉,接着就可能搜捕。为了在白石沟内先站住脚,首先做了三件事。第一是锄奸。经过调查了解,在西沟村内,武六蛮的外甥女婿,是敌人安插的情报员,我们把他抓获,立即枪决。同时向四乡贴出了布告,从而打击了敌人的器张气焰。敌人的坐探也不敢轻易活动了。第二是在白石沟搞了个两面派政权,以此为依托,逐步扩展,重新整顿了农村政权。第三是开展了借粮运动。因为四二年大旱,农民多数没吃的,我们便动员有粮户借给缺粮户。春借一石、秋还石一,帮助群众渡过了难关,也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从此,我们在白石沟内立住了脚。
  随后,县政府有了新的发展,先后成立了三个科。一科长是陈华,二科长是李珠,三科长是张富国,财粮员苏建业。太三区长调县后,又派去了郭健当区长。但没有几天,因敌人扫荡又封了山区,跑交通的有王保亥、三妮、明娃、小民娃。太四区区长郭学圣调走后,又派来阎仁义代理区长,书记还是王忠义,后来在圪塔村活动,被敌人发觉、包围,吉龙牺牲、阎仁义被俘。
  1943年后半年,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巩固边山、推向平川”。方针是挤(挤走敌人)、控(控制住政权)、拔(拔除敌据点)。随之,我们便由边山转向了平川。这时,我们的局面打开了,白石沟又成为抗日政府的根据地了。政权向外扩展,先后建立了清一区(区长赵文华、副书记刘温)清二区(区长张男)清三区(区长郭健书记苗庆云)清四区(区长张子明、书记苏华)徐东区(区长王一林)徐西区(区长李正山、助理员张天乙)太原县只有四区(区长阎仁义、后被俘)五区(区长张申、后投敌)。县长两人,我和常耀武。常不公开,在清源城内搞城工工作。那时的县委就是廖步云、马乐情、张云和我等几个人。我是县委书记,张云是副书记,办公室主任是赵忠林,干事是刘金泉、王春义。还有个姓杜的是县委委员,在城内隐蔽工作。民兵武装也开始发展,由后窑的武振纲同志负责。群众团体也开始组建,当时只有武振基一人、负责抗联和工会工作。武装力量就四大队,大队长廖步云、参谋长马乐情。整个形势,趋向好转。
  1943年底,我和李珠被调回后方参加整风,又离开了清太徐。
  1944年后半年,整风结束后,我又回到了清太徐工作,当时县里的人事已都更改。县委书记是张仲明(刘英)组织部长是任亮,宣传部长是朱明,武委会主任是李祥(王中林)抗联主任是王之坚。一科长是穆风,二科长是陈长有,三科长是孟鲁青,秘书是张能一,科员有黄英、白克斗等。武装力量除县上的十七支队外,每个区都有了基干队。
  当时,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我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组织农民实行变工互助。由无劳力户与有劳力户互助,强劳力和弱劳力户互助,贫困户和富裕户互助。互相帮助,发展生产。同时,为了解决边区人民的穿衣问题,又训练了一批纺织妇女,分赴各村,开展纺织业,纺织各种土布。
  为了制造军火,还办了个军火合作社,将摧毁白家庄据点后缴获的一部分铁轨,让军火合作社运回后方,制造武器。同时又组织民兵,制造石雷,开展反扫荡斗争。
  在经济贸易上,还和敌人进行了“葡萄”斗争。在秋季葡葡熟了的时候,敌人总要进山抢收葡葡。为了控制葡葡出山,我们发动群众组织合作社,统一管理,不卖给敌人。同时又从洞儿沟搞回一套制葡葡酒的机器,自己制作葡葡酒,以葡葡和葡葡酒,换取敌区的布匹、武器、医药等,以支援抗日斗争。此外还办了一个卷烟厂,自制卷烟,供应根据地人民吸用。一切都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以此粉碎敌人企图困死根据地的阴谋。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