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开展的一次葡萄斗争
作者:李珠 时间:2019-08-21 次数:266 语音阅读:
1941年,美英对日宣战,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这场战争由于持续时间很长,战线拉的过长,致使日军力量分散,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大削弱,因而在东南亚一带节节失利,加之气候炎热,空气潮湿,日军战士喝海水拉肚子者甚多,且服药也不奏效,患者与日俱增,日军对此一筹莫展。
1943年秋,我由晋绥八分区奉调到清(源)太(原)县任民政科长兼公安局长。当时清太地区环境十分艰险,日本侵略者推行“强化治安”,对我山区根据地更是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好些物资如布匹、药品、粮食、食盐等实行禁运;一些村政权刚刚建立就遭到敌人的破坏,敌我斗争表现得十分尖锐复杂。面对这种情况,经康专员、梁部长和我谈话,及对我的鼓励,我还是愉快地服从了组织的分配。
到了清太后,我首先深人群众了解情况,特别是对村干部逐个地进行了解,摸到了不少情况,心里算初步有了个底。接着对积极分子开展了教育,通过他们了解敌情,掌握敌人活动规律,为开展对敌斗争打下基础。
清源白石沟一带的群众,主要收入是依靠种植葡萄。群众生活的好与坏,主要看葡萄收获的好坏来决定。1945年是一个丰收年,白石沟葡萄总产可以达到100万斤。群众希望葡萄能有一个好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派人进入县城,一方面了解敌情动态,一方面了解敌人对清源城内的葡萄酒厂的生产持什么态度。去了数次,才总算了解到驻县城日军迫切要求恢复县城的益华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葡萄酒。至于敌人为什么对生产葡萄酒表现的如此“热心”呢?一时还不得而知。于是,我就派人到太原县洞儿沟把天主堂的压葡萄机借来;也从群众中收购了一些酒瓶,找了两口烧酒的锅,准备做葡萄酒,和敌人针锋相对地摆开了葡萄斗争的战场。
为了进一步摸清敌人热心做葡萄酒的真正原因,我一面派人进城了解,一面召开村干部会,会上提出今年出售葡萄,必须通过我、数量要由我批准,价格由你们议定。就在这个时候,群众反映说,日本宪兵队的便衣四儿,常来白石沟窥察葡萄收成情况,这就更引起了我的怀疑,于是我就决定找四儿直接面谈。后来一个夜里与他见了面(因他家在敌占区,白天不能去),让他到白石沟面谈葡萄问题。他来后我和他定了以下几条:
1.葡萄价格和群众商谈统一价,不准强迫购买。
2.价格要合理,使群众满意。
3.不准武装来抢,如有发现由你负责。
4.群众要用卖葡萄的钱购买所需物资,你给负责买到,并要送到白石沟。如路途被敌人抢走,损失由你赔偿。上述这些条件,他都一一答应了。
此时,我越发怀疑了。为什么敌人宪兵便衣要管这件事?为什么提出这么多条件他都能答应?这究竟为什么?后来经多次查访才了解到:原来敌人除用葡萄酒外,还要将葡萄枝碾成面从中提取成品作为药用。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生病的很多,因海水是碱性的,葡萄枝是酸性的,要酸碱中和,达到治病的目的。至此,才真正摸清了敌人的用意。
于是,我就和群众商量葡萄的提价问题,由原来每斤葡萄价买小米1斤提高到每斤能买小米3斤。按当时年产量,能换回小米300万斤。结果,除购进粮食外,还购到药品、布匹、食糖等群众所需的物资,并购进了一部分西药、棉布、火硝等军用物资。
为了进一步保证这次斗争的胜利,我们还做了以下几件工作:
1.葡萄价格要对外一致,不能各行其是,保护了群众利益。严格控制出售数量,便于掌握敌人动态。同时相机购进部分军用物资,以支授我军的急需。
2.随时了解敌人动向,掌握敌人近期活动与变化情况。
3.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武装保卫葡萄的斗争。在这方面,我们发动民兵在交通要道上埋设地雷,大摆“地雷阵”,使敌人不敢进沟活动。有一次,在李家楼山上,地雷炸死一只狼。我们就借此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地雷的威力。同时,把平川和城内的拉煤车,集中在迎南风的村北、后窑的村南,把地雷炸死的狼放在路边,向车夫们宣传我们埋雷是为了保护白石沟的安全,以便打击敌人。为了保护拉煤车的安全,规定在太阳出山之前、煤车不让进沟,以免误伤。车夫们听了很高兴,但我们要求他们对这一情况对敌人一定要保密。我们还积极组织民兵站岗放哨、盘查行人,扎扎实实地保卫葡萄斗争的胜利。
经过3个月的紧张斗争,终于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彻底胜利,得到了绥边区党委和八分区地委的表扬,也为后来的对敌斗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作者系原山西省手管局副局长)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