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的由来与历史变革 作者:啜希忱 时间:2019-08-12 次数:163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东湖是镶嵌在三晋大地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它那碧绿如镜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波闪烁,熠熠生辉。东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它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缩影,它给清徐县城带来妩媚和妖娆、生机和活力。它是清徐人民的骄傲和象征,它那宽敞明亮的湖面就像母亲的博大胸怀。它是清徐人民的母亲湖。
  据1999年出版的《清徐县志》中记载:“东湖位于旧县城东部,系天然淡水湖泊。”传说此处原为盆形洼地,内有水井18眼。明代末年,地下水位升高,城内有芹馥泉常年不断,灌入洼地,再加上白石河水涨流入此处,久之,形成湖泊,现湖内尚有古庙遗址,因该湖位于县城东部,得名东湖。湖面北宽南窄,面积约523亩,平均深度3米左右,最深处约4.5米,蓄水80万立方米。
  东湖的由来
  东湖的由来已久,有400余年的历史钩沉和文化积淀。据清顺治18年《清源县志》中记载:“东湖,在县城中,东南北三面临城,广居邑城之半。有水门通灌稼渠,以达汾。”这就说明东湖在清顺治年间早已形成。《县志》中又记载了明代万历19年知县邵莅在《修城记》中所叙述“本县弹丸小邑,密迩边方。有北城一座,周围六里二百步。城内东半地势洿下,无居民,遇有淫雨,止为注水之区。昔有东门,填塞年久。”说明当时东湖还未形成,只是地势低洼,常有洿水。据邑人郭维忠、杨宗新等先生考证,东湖形成之时间是在明代中后期万历30多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
  据《清源县志》(顺治本)和《清源乡志》(光绪本)中所记载,东湖形成之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县城地形西高东低,成为东湖形成的客观因素。二是多年来城西北白石河和汾河泛滥成灾,淹没县城,形成县城东面长年积水。三是因为白石河为悬河,常年向城中渗透地下水,形成县城内许多泉水涌出齐向城东低处流去,不分昼夜注入东湖,虽然城东南处有灌稼渠退水,但因城外地势逐年增高,无法退水,使东湖长年不衰,形成规模。
  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东湖的美丽神话传说,给东湖又平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虽然不足为凭,但能从这些传说中反映出劳动人民对家乡的爱戴,对东湖的爱恋,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笔者出生在东湖边,生长在东湖边,从小与东湖为伴,对东湖的爱恋之情油然而生,对东湖长长的、浓浓的、深深的情意,别人是难以理解的。
  东湖的历史沿革
  东湖形成已有400多余年的历史,但有关对东湖记载的文字资料却不多。至今有据可查的历史资料主要以顺治版的《清源县志》和光绪版的《清源乡志》为主,从历史资料可以看出,第一个提出清源有湖的人明代隆庆贡生、本邑人王象极,他著有“清湖十景诗有序”,只不过当时他提出的是“清湖”,而不是“东湖”。真正给东湖命名的是清顺治贡生和羹,是他把“东湖夜月”列入清源八景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有关东湖的历史沿革的文字资料很少。新中国成立后,东湖也获得新生。出现了“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的生动景象,城内部分百姓利用东湖打鱼、熬硝度日,东湖属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长年依靠打鱼为生的人家还不到十户。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清徐县成立了国营渔场,开始职工不多,主要有王槐青、张狗娃、王永昌等人。渔场由县农林水利局管理。后来,县苗圃和渔场合并,撤销苗圃,都由渔场分管,仍由县农林水利部门主管,职工人数增加10余人。以后,渔场又安置了从部队转业退伍的青年人,职工人数增加到20余人,并配备了部分有专业技术的农业科技人员,开始培养新鱼苗品牌,向东湖投放鱼苗,渔场由张凯担任场长。主要鱼类有鲤鱼、草鱼、鲫鱼、青鱼、鲢鱼(白鲢)、鲇鱼(鲶鱼)、泥鳅(俗称龙鱼)、黄鳝(俗称线鱼)等。
  1975年,山西省水利厅将东湖收去由省厅直管,在清徐成立山西省水产科学试验场,东湖成为是由水利厅直属的专业从事水产科学研究的试验基地,并且在清源镇北营村南,南临三国演义城、西靠太汾公路、东望307国道新建试验场,试验场分东湖和北营两处,场址设在东湖渔场。东湖水面占地523亩,养殖的新品种有鳙鱼、团头鲂等。后又引进试验罗非鱼品种获得成功。
  在省厅直管东湖期间,长达23年之久,对东湖的建设和投资很有限,清徐县又无法管理,东湖水资源污染严重,清徐人民怨声载道,东湖的美丽风光不复存在。
  1998年9月1日,是令清徐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在清徐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美丽的东湖又重新回到清徐人民的怀抱,从此,回归清徐管理,历经沧桑的母亲湖终于获得新生。清徐人民欢欣跳跃、奔走相告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担任当时清徐县县长的张春根激动得彻夜难眠,思绪万千,欣然命笔写下了五言绝句一首:“一湖清碧水,万朵荷花开。云飞高阁起,波动轻舟来。”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