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三伏天 作者:张仲杰 时间:2019-07-15 次数:22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儿时,每年夏至一过,学校就放假了。我便回到妈妈的身边,开启了快乐三伏天的生活。
  头伏天,夏至以后回茬的小绿豆已经长了足有两三寸高了,正是间苗的最佳时期。天刚蒙蒙亮,我和弟弟便揉着惺松的睡眼,从我们睡觉的上东房走了出来。妈妈已经熬好了绿豆汤,里面还放着甜根根。那种清爽与田园的馨香瞬间扑鼻而来。妈妈早已给我们每人一碗晾好在厨房的窗户外面了。我俩端起来大口一饮而尽。妈妈又给我俩,每人戴上一顶大檐草帽。我们手拿间苗的小铲,提上一瓶绿豆汤便出发了。
  豆苗茵茵,微风习习,我和弟弟蹲在绿豆地里的宽茏背上。右手持铲,左手抓小苗,窄窄的小铁铲铲下去,正好留出两到三寸的间距。在间苗的同时,也将笼背上的野草铲掉。我们半蹲着,随着左右手急速的动作,几乎是在不停地跳跃。尤其是小我三岁的弟弟,身形灵巧,动作快捷,简直好像一只小白免跳跃在田间,十分可爱。不一会儿,我们的身后便出现了四行排列整齐,干净利爽杂草全无的绿豆苗。扭头观看,碧绿强壮的绿豆苗,好像一行行即将出发征战的士兵,给我们的劳动带来了无限的喜悦。我们就这样在田间跳跃着,不时地喝着瓶里的清凉甜饮,向着对面的地头挺进。太阳刚刚升起,我们已经行进到了地头。反转身来,继续往回间苗。有了第一次的体验,出手更准确,下铲更果断,在愉快的劳动进行曲里,我们不知不觉地便折返回到地头。看着我们完成的八笼禾苗,心里有说不尽的快乐。这时候,太阳已经高高升起,滚滚热浪洒向大地。我高兴地对弟弟说:“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亩,咱不等太阳来和我们作伴了,待到日落西山之际,我们再来完成一亩。”在愉快的凯歌声中,我们回到了家里。
  我家的住宅,是一座标准的明清建筑。大门道宽度足有三米多,进深也有四米,在这炎热的三伏天,这里的穿心风显得犹为宝贵。我们将一张苇席铺在凉爽的大门道里。我们兄弟俩和对门的彭年、跟海哥哥便在这里玩耍或游戏。妈妈将她的绿豆汤和精美的茶壶搬来放在一个小桌子上。我们随时便能喝到甜美的冷饮。从地里返回的众位邻居,也多来到这里,喝水,聊天。我们的大门道,简直成了三伏天的乐园。我们打一会儿扑克牌,下一会儿象棋。充满了无尽的快乐。二姐从太原回来避暑来了,又给我们带回来一套二十本的《水浒传连环画册》,给我们快乐的暑期生活简直是锦上添花。我向彭年和跟海哥哥提出了条件,看《水浒传连环画册》时,必须给“画册”包上书皮。他俩也一一应允。我们四人便愉快地在穿堂风的抚摸下,认真地阅读。不几天,“王进私走延安府”、“花和尚大闹野猪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景阳岗武松打虎”等故事便牢牢地扎根在我们的心里。我们轮流“说水浒”,吸引来我们街道上的小朋友。我们的大门道便成为说书、读书的天堂。夜幕降临了,我们便搬来一个枕头,手里抱一只床单,睡在通风凉爽的大门道里。“水浒传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在甜蜜的笑声里,渐渐进入梦乡。
  到了三伏天,天气更加炎热起来,人常说:“冷不过三九,热不过三伏。”本家的吉来爷爷家,地里种的“打瓜”却快要成熟了,便成为我们的期盼。那时候,我们村里,还没有听说有人家种西瓜。只有少数地亩多的人家种“打瓜”。“打瓜”个儿比西瓜要小点,它的瓤不是红色的,只有淡淡的粉红色或淡黄色,有的虽然瓤是白色的但籽已经黑色的了,也叫做成熟了。因为“打瓜”不卖钱,主要是它的籽能作为油料卖钱。只要吃完“打瓜”以后,将里面的籽送回去,就可以向主家要点“打瓜”,回家来吃。有一天,天刚亮,我应约来到吉来爷爷家,推上他家的小推车,便和吉来爷爷去到他家的地里。那些园滚滚的“打瓜”从枝蔓里露出来,显得特别令人喜欢。吉来爷爷告诉我,瓜上的绒毛退掉,表面光滑的就是成熟了。于是,我睁大眼睛,寻找那些光滑闪亮的“打瓜”。每逢看到一个,我便大声地向吉来爷爷请教:“爷爷!你看成熟了没有?”“爷爷!你看这一个行不行?”在吉来爷爷不停的“行了!”、“行了!”的答应声中,我将一个一个的成熟“打瓜”搬到小推车上,装了满满的一大笸篮。吉来爷爷推起了小车,我双手扶在前面,保护着可爱的“打瓜”,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村子里。我和我的小朋友们,便狼吞虎咽地吃起了“打瓜”。我们将一粒一粒的“打瓜”籽,小心翼翼地积攒在一个小盆子里,吃完之后,便将珍贵的打瓜籽,送还到吉来爷爷的手里……
  时间,久久地远去了,可孩童时代三伏天的欢乐往事,却时不时地在我的脑际闪现。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