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不仅看不见,而且摸不着,但传承发展中却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谈起家风家教我们中国在这一方面是最有发言权的,比较有名的有三国时期的刘备告诫子孙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还有《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以及最使我印象深刻的《了凡四训》!他们把自己的经验教训记录成册,流传给子孙,有些虽笑诞、滑稽,却也可看出我国先贤对家风、秉行的传承的重视。
对于我自己而言,没有古代圣人那么深厚的家学渊源可谈,但是多少还是有些可说的。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母亲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农村长大的我,接受的家教和大城市完全迥异。下面我说说熏陶我成长的事情吧。
记得孩童的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就很差,在吃上也较为节俭,一般很难吃到肉。记得有一次家里来客人,母亲特意去买了一块儿肉,炒了一大盘肉菜,在吃饭之前母亲特意偷偷把我拉到厨房告诉我,在吃饭时要先让客人吃,等客人走了你再吃。那时候还小,不懂原因,在客人吃的时候只是吃碗中的饭而不去动盘里的菜,客人问为什么不吃,自己只是摇头说不吃。客人走后,母亲说吃吧,她自己却一口也没吃,全都留给我。随着长大,慢慢的理解,父母是在教自己知“礼”,“不知礼,无以立也”。
小的时候,父亲由于医疗事故,被庸医打针致残,家里的所有负担都落在母亲身上,看着母亲劳作,从小我就要求自己也要做家务,甚至下地。那时候自己抱怨很多,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放了学都能到河里捉鱼、林里捉鸟,而自己却只能赶紧把作业写完帮助母亲做家务或者做农活,要是说没怨言那是说假话。时间如白驹过隙,初中就开始在寄宿制学校读书,转眼十几年就过去了,自己已经从葱茏的象牙塔时代走到了结婚工作的快轨上。工作很忙,也不能经常回家,却常在夜深无人时想起父母小时候让自己“遭受的痛苦”,现在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经受过的那些历练,让我在求学与工作中已能够坦然面对,而不是抱怨推阻。“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母亲就是用这种细风润雨的形式,让我懂得困苦、受难意义的所在。
犹记小的时外婆经常生病,母亲常给外婆带点点心之类的。外婆总是说自己不想吃,让我们这些孩子吃,母亲总是劝阻说“妈,你吃吧,我给他们买着呢”。慢慢的我也学会了解了先贤故事孔融让梨。“夫孝,德之本也”!农村的家户之间走动较多,情感也较好。在我8岁那年,我邻居家翻盖房屋,需要使用我家的水和电,且中午在我家为工人做饭,翻盖完之后,邻居非给我妈一些钱,我妈坚持不受,说都街里街坊的,我又不是没你们帮忙的时候。这一推一让之间又让我懂得了亲爱友邻、互助的含义,“亲仁善邻,家之宝也”。
凡此种种,不再一一枚举。但严谨、亲和、勤劳、善思的家风家教对思想熏陶之隽永,对行为影响之深远,也正是通过这些言传身教得以流传,传承的不仅是血脉的流淌,还有做人做事的的根循。
谈到这里,我在想家风家教是这样,国风也应该是这样的。在当下我们国家和政党,也正发生着这样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变革的决心如壮士断腕,成效的显著从打虎拍蝇的数据上可以看出,并且可以看到这不是一场运动,它目的就是要整治我们的风气,让我们这个存续百年的政党能够像她成立时那样不骄不躁的走下去。
记得我参加工作的前一天,母亲收拾行李时跟我说,“不论你以后是否做官,都要记住多做好事善事,不能让人们戳脊梁骨,有能力时就多做些好事,没能力时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五年过去了,此话犹在耳畔回荡。
为人长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我想我的父母应当是深得其中滋味的。但我又是担心的,担心什么呢?当下父母对子女之溺爱已多于教诲,发人深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