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黄河大合唱》 作者:唐栋 时间:2019-07-01 次数:230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这是音乐,也是文学;是旋律,也是呐喊;是歌声,也是号角;是霞光,也是惊雷!
  我们这一代人,有着一段青少年时期的独特经历——虽然曾经饱受饥饿和贫困的折磨,但由于有着精神的滋养而得以快活地成长。
  所谓精神滋养,就是在那个年代里,有那么多的红色经典陪伴着你,比如《红岩》《红日》《赵一曼》《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许许多多的书,还有《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音乐作品。当时不可能有钱买那么多书,书都是在同学和乡邻之间互相借着看的;而更没有条件去剧院欣赏交响乐了,那些音乐作品都是从学校的音乐课堂、从公共场所中的高音喇叭或者是从半导体收音机上听到的。
  那时,在中小学的所有课程里,我最不上心的就是音乐课。可是有一天音乐课,老师破天荒地把一架风琴搬进教室,给我们讲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他一边弹琴一边示唱其中的一个乐章《黄河颂》,一下子就把我的心给紧紧揪住了——“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那一刻,我屏息静气,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唱句都深深地嵌在了脑海里,激动而又震撼!其时我还没有到过黄河,但《黄河大合唱》使我对黄河的敬仰油然而生;而对黄河的敬仰,又加深了我对这首合唱的理解。这是音乐,也是文学;是旋律,也是呐喊;是歌声,也是号角;是霞光,也是惊雷!
  那一刻,虽然看不见舞台、乐队和歌队,但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虽然看不见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汹涌身姿,但我感受到了万里黄河奔涌向前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国人民强健的血肉与筋骨!
  从那时起,我记住了这两个人的名字:冼星海与光未然,他们分别是《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和作词。他们深怀对黄河母亲的赤子之情和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感同身受,将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发出民族的心声和时代的强音,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旋律和诗句,唤起了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鼓舞、激励着我们挺起脊梁、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在1969年那个严寒而又弥漫着紧张战备气氛的冬季,我就是心中回荡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应征入伍到了西陲边疆的。至今,我记不清多少遍聆听和学唱它了,其中的《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篇章更是耳熟能详,它们已经融汇进我的血液,成为我精神依托的一部分,教我任何时候都不要懦弱,不要气馁,不要媚俗,不要狭隘,要把自己当做黄河里的一滴水、一粒沙,紧贴祖国大地,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于是,我相信那些经过岁月风雨的涤荡而依然焕发着光彩的红色经典,一定具有超凡脱俗的精神力量,这正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