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维护更需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作者:杨晨 时间:2019-06-12 次数:186 语音阅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让农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具体行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活动的一个实践载体,在全省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各级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向各类影响环境卫生的“顽症”和“陋习”宣战,集中整治“脏乱差”现象,以乡村面貌的大改观、人居环境的大提升、环保攻坚的大突破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但是,要使农村人居环境保持整洁干净的良好状态,持续维护更需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因为,在我们身边,还存在许多影响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不良行为和现象。如,有的群众还存在随时随地扔废物、倒垃圾的不良习惯;有的群众缺乏环境保洁意识,就连自己的“门前雪”也等别人扫;还有的只图自己方便,将自己家的生活和建筑垃圾等偷偷倾倒在非固定位置;还有的人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影响村容村貌等等。
面对上述问题,除配套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措施外,还必须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激发群众整治环境、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内生动力,教育动员群众真正把搞好环境卫生当成自己的事,形成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此,我们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提供硬性保障激发内生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硬性措施是激发群众整治环境、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内生动力的基础保障。各级政府应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先导,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清运机制、分阶段分步骤先点后面、先易后难完成污水管网建设、改水改电改厕、道路硬化、村容村貌大改观大提升等工作,高起点顶层设计、高标准打造实施,切实做到村庄整体规划协调、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健全,从里到外,从上而下,彻底改变“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现象。硬性保障措施的落实,呈现在群众面前的是处处干净整洁有序的美好画面,定将激发其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自觉性,进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二要持续宣传教育激发内生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战场在最广大的农村,参与主体应是广大农民群众,只有彻底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厚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情怀,清除群众对于保护环境的思想迷雾,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环境整治成果“不反弹”、“不倒退”、“不变质”。因此,各级宣传部门要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展开宣传攻势,既要运用农村大广播、张贴横幅、文明标语上墙等传统宣传方式,还需结合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线上+线下进行最广泛、最深入、最持久的宣传,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氛围。要重点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宣传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宣传改善人居环境的积极意义;宣传部门对于整治过程中发现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报道宣传,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力量;对于乱扔乱弃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及时采取“随手拍”等形式进行曝光,引导人们改变多年来不良的卫生习惯.这样,在强大的宣传教育下,形成浓厚的氛围,让口口相传文明环保理念的方式成为群众之间最好的自我宣传和自我教育。
三要激励约束并重激发内生动力。各级党委政府应在整治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用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并重的方法真正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正向激励可以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积分制,明确各项积分标准,对积分高的农户授予“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形式,引导群众参与并维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干部的正面示范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坚持反向约束,需健全完善相关农村环保制度,纳入村规民约之中,切实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有法可依,让损害环境的行为从法律制度层面得到约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唤醒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需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只有组织宣传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努力、自觉行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才能尽快实现。
(作者系共青团清徐县委副书记)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