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或徜徉于这山水之际古村落的民居大院时,就会感受到传统建筑的那份特有的张力。张家囍字院,位于清徐县马峪乡西马峪村。因了墙头四围砖砌的大大的“囍”字,一到跟前,便抬头见囍,俗称囍字院。
囍字院主人张秉琪,为清末民初清源县四大财主之一。堂号“百忍堂”,清源城商号为“义和公”,在太原、太谷、东北、蒙古设有分号,主要经营布匹、绸缎、茶叶等项目。从木雕砖雕式样、墙体构件等看,囍字院属于民国初期建筑。
囍字院坐北朝南,墙体壮阔高大,厚实庄重,沉稳坚实,四周是十多米高的全封闭水磨砖墙。正面墙头两端对称4个“囍”字,中间的“福禄祯祥”4字虽被人垒砌改动,却还可辨识。其下正南中央是高敞的圆顶街门洞。大院为两进式院落。里外院均为“一出水”的单坡顶。一进院由门洞式街门门道及其两边各两间房屋组成,换句话说,外院只有一排同大门洞连在一起的倒坐南屋。门洞不彻上露明,置有木顶棚,过道立墙原有壁画。
里院是个标准的四合院。门头采用镶嵌式,门楣的字形漫漶,不便辨识。墙头砖砌9个囍字。同外院一样,二门道与左右的屋子连在一起,实际上就是里院的南房。东西厢房各5间。正房即堂屋五间,前有抱厦。主间3间,木槅扇(保存比较完好)隔开,作为梢间。
“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解放后囍字院做过当地的人民公社,文革时做过满山红公社的办公场所。榆椿院客所著长篇小说《桃花梦》的男主人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前,与初恋情人柳絮影的缠绵囧恋,以及与市文化局长的独生宝贝、女知青甄小敔相遇、相会、相爱的一些场景,就发生在这里。(堂屋主间3间为会议室,东梢间为书记室,西梢间为主任室。)男主人公工作的办公室地点在西厢房的中间(下房为政工组,上房为会计室。东厢房依次为文教组、生产组、妇联会),住宿在二门道的东屋(小说里称为“国防部”)武装部兼治保组。
囍字院的东侧,为张家祖院。有趣的是,其街门墀头阳刻大大的篆书寿字;门匾近来被盗,门顶顶棚置太极图——阴阳鱼构图鱼鳞毕现,象征年年有余;两侧(云纹)蝙蝠铜钱,象征福到眼前,又象征财——与囍字院共同形成福禄寿喜财——福星、禄星、寿星、喜神、财神,民间统称五福,寓意五福临门。从中可见主人的用心和祈盼。
风声雨声数钱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相连。人们还记得1930年代初,张家的孩儿们,觉得院里村中骑车不过瘾,跨着进口的“铁僧帽”自行车在房顶、围墙上骑行的情景。1936年,张家夫人病逝,拿出一万现大洋,召清源钱庄大掌柜打理伤事,居然停柩6个月——有人说是阴阳算的,有的说是因在太谷的纸扎做不过来等等。出殡当日,仅杀猪就380头。墓穴在都沟山畔,迤逦而行的出殡队伍,前队已达墓地,灵柩还未启舁——这是张家最后的奢侈。到1937年日寇攻占清源,祈盼五福临门的张家字号便戛然而止。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唤醒民族精神,厚植文化根基,才能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增强文化自信的今天,游览遗存大院,不只是体悟建筑文化及其形态语言传达的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领悟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滋养。
每一座庭院深深的大院,都有一段与家国时代沉浮起落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