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有孝子 百岁老母有儿疼 作者:张睿婧 时间:2012-06-24 次数:190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张睿婧
  他坐在床边一遍一遍用蘸湿的毛巾擦拭着母亲的双手,好让老母亲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里能多添一丝凉爽与舒适,全然忘了自己额头上细细密密冒出的汗珠;他小心翼翼的为母亲掖好被角,生怕打扰了母亲的睡梦,沧桑的脸上出现了一抹孩子气的笑,只要母亲还在,他就还是孩子。这是我们走进房间看到的一幕,环视四周,床上的被褥整整齐齐叠放着,一点儿都不像一个年近八旬的单身老汉的房间。
  ■为双亲办内退精心料理二十载
  这就是我县西谷乡东木庄村王效义老人的家,农家小院虽然普通但却干净整洁,今年已经77岁的王效义老人虽然清瘦却不失精神,脸上始终挂着和蔼亲切的笑容。王效义99岁的老母亲是东木庄村最长寿的老人之一,虽然已经卧床多年,但在儿子的悉心照顾下仍然安乐的活到了今天,除了老人自己的身体状况外,也是因为王效义的孝心为母亲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
  王效义,原是太原乳品厂的一名司机,1955年参加工作,在单位期间,性格温和大度的王效义与每个人都亲善友好,在工作上又十分上进努力,1962年由于表现优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9年,王效义年迈的父母由于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王效义没有多想就决定内退,回家照顾父母。这样一做就是二十几年,其间和他一同照顾老人的妻子在1999年去世了,老父亲也于2003年以94岁的高龄寿终正寝,只剩下他与老母亲一起生活至今。
  ■上有老下有小和乐融融传孝道
  王效义老人如今自己也年近八旬,上有老母亲,下有小重孙,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其乐融融。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从小耳濡目染了父亲对祖父母的孝敬,个个恭顺有加。王效义老人体谅儿女各自的不易,亲自承担起照顾老母亲的重任,儿女们也竭尽所能帮助他们的父亲,隔三差五来看他。老母亲卧病在床的四五年里,王效义昼夜不离,尽量让母亲过得舒服安心,而自己却常常夜不能寐。王效义多年来一直低血压,脑供血不足,经常头晕目眩,他自己尚且需要人照料,而他还坚持照顾着自己的老母亲。
  二十多年的日日夜夜,王效义任劳任怨、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最初母亲的情况还好一点,可以跟他聊聊天说说话,王效义也可以出去活动活动筋骨,可是随着母亲年纪的增长,母亲的神智渐渐开始糊涂,有时候常常一天一夜不停地说胡话,王效义怕母亲出什么意外,不敢离开一步,连锻炼身体也没有机会了。就这样,每天睁开眼就开始围着母亲的床沿转,直到晚上休息,王效义多年来的生活就这样重复着。原本不会做饭的他,学会了做饭,还绞尽脑汁一日三餐变着花样给母亲做饭,尽量让母亲吃着可口。母亲常常大小便在床褥上,王效义便勤于换洗母亲的床褥,不让母亲有一点的不舒服,房间里也没有一丝的异味,他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把母亲照顾得非常好。或许枯燥乏味,劳心劳力都不足以描述他多年来的生活状况,但他就这么坚持下来了,他只是希望有自己的照顾,能够让母亲过得稍微舒适一点儿。
  ■真善美孝为先效义为母撑起天
  百善孝为先,这是人间的真爱,更是人性的美好。虽然老来丧偶带给他极大的打击,但他仍然谨记照顾父母的责任。王效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母亲的妥善照顾,在别人看来实在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而他自己却认为这是应该的,父母把自己拉扯大,年纪大了理应得到儿女的照顾。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王效义的百岁老母亲至今仍有儿子疼,王效义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孝”这个字,用无微不至的照顾呵护着母亲,用最真挚的爱回报着母亲。
  《弟子规》里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王效义正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句话,用自己二十几年来的坚持换得母亲在世每一天的安宁。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王效义深深明白自己的生命得赐于父母,他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最可贵的孝道。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