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以修德成人“渔”以得法成才 ——文源初级中学“孝渔”文化实施纪略 作者:白俊英 时间:2019-04-29 次数:38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立德树人的“标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个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的集中反映,更是一所学校精神层面的导向追求。——题记
  一走进清徐县文源初级中学的大门,就能看到两个醒目的大字——“孝渔”。无需多问,这是该校的“校训”,更是校长张世刚全力主张和极力推崇的校园文化。他一直致力于“关注师生幸福,成就精彩人生”的办学理念,比起教育教学,他更重视对“教育生态”的打造和思想体系的建设,更重视打造一所有主题、有内涵、有特色、有生命力的学校。为此,打造以“孝渔”文化为“校训”的思想文化体系,在这所学校,显得尤为重要。
  “‘百事孝为先’。孝,这种美德,不是人的本性,需要教育和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如果一个孩子连‘孝’都做不到,也肯定不会尊师重道,长大也不会有诚信。而学生对老师的不尊从,势必会给自己获取知识设置重重障碍,学生学不好,学校就出不了好成绩。所以,孝,在文源中学,就是要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习、生活’的‘根’。”——
  孝
  为什么要把“孝”作为校训的首选之德?
  张世刚认为,“人之初,如玉璞。”孩子小的时候,如璞玉一般纯净,灌输和培养孝道,孩子会受益终身。“君子立身,孝字为本。”“孝”是一个人从成长到成材,修身立命之根本。
  张世刚对“孝”如此解读:“从家庭意义上看,就是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从学校意义上看,就是尊师重道,团结同学;从国家意义上看,就是爱国如家,精忠报国。无论从哪个角度以,孝,都是我校培养孩子的一个首选主张。我们要让孩子懂得做人最起码的道理,就是父母生育了我们,作为子女,我们就一定要无条件顺从、孝敬、赡养父母,这是公理,更是无需论证的道德根基。”
  难能可贵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和实施,文源中学的教师亲自动手,编著了《“孝渔”文化校本读物》,并在每周安排一节“孝渔”校本课。
  文源中学“孝”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尊敬老师,学会“学习”;热爱学校,学会“生活”。张世刚校长希望从文源中学走出去的孩子,不管未来成就大小,但起码他是一个孝道的人,长大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因为,张校长认为,社会小单元的家庭或校园,如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孩子长大,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
  欲使“孝道”,必先“感恩”。于是,文源中学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养育自己的父母,感恩春风化雨、对自己谆谆教诲的老师,他们开设了专门的“感恩”教育课,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得以充分的“交流”,老师与孩子们积极互动,使得“感恩”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与“感恩”教育“配伍”的是与“我心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文源中学的前身是马峪中学,这所特殊的校园,许多孩子是留守儿童,没有体会过父母“陪伴”的温暖,仅有只管吃穿浆洗的爷爷奶奶。所以,对于“陪伴”的缺失,张世刚校长特别要求——教师,要对孩子补上这份缺失的爱;对“教风”提出要求:“用真情照亮成长之路,对孩子多一些‘陪伴’”。而且,每个孩子要说出他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样子,不仅让孩子们提升了对“人”的鉴赏能力,提高了“自律”能力,也让老师知道了孩子的“诉求”,从而让孩子们更懂得了做一个“好”和“美”的标准和道理。这些人文活动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孝”文化的传承打下了精神基础。
  一所学校“孝”文化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因为,这是大“孝”!更是文源中学“孝”本课程的重中之重!为了加强“爱国”教育,该校特地与县武装部“合作”,给孩子们作军训,给孩子们上思想政治课,讲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讲英雄为了民族大义、舍身赴死的壮举……长期的合作,文源中学自然而然地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防教育园”。
  随着日臻成熟的“爱国主义”情怀,孩子们“英雄崇拜”的情结也越来越浓厚,于是,文源中学给了孩子们一个“特权”——各班自选一个英雄,以英雄之名命名自己的班级,于是,“雷锋班”、“邱少云班”、“董存瑞班”、“杨靖宇班”、“邓稼先班”等英雄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甚至,还有“杨利伟班”、“徐向前班”、“焦裕禄班”、“钱学森班”等功臣、科学家和伟人的班,校园内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氛围。
  之前,文源中学有许多孩子,每逢周末会聚众打架。孩子打架,打到“难解难分”时就会惊动家长,把学生之间的“小别扭”,上升成为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大矛盾”,甚至形成了敏感的社会问题。张世刚有的放矢,一方面让各班主任“明察秋毫”,从小事“管”起,“管小管早”,把学生矛盾必须以“公正”、“公平”、“不偏不倚”的态度及早化解掉,另一方面,在“孝渔”校本课上,以“案”说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道德说教,使学生打架的现象从逐渐缓解到最终消声匿迹,学生之间变得团结友爱,求上求进,全校校风得到很大改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饱食一餐,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渔
  渔,就是方法。文源中学不是让孩子“死读书、读死书”,而是把“渔”引申成“兴趣、方法、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告诉孩子们亿万富翁比尔盖茨的名言是:“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老师让孩子们知道法国生理学家贝纳尔的名言:“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
  ——习惯,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老师让孩子知道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的名言:“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
  对于“渔”文化,张世刚认为,方法和能力,需要孩子们从实践中获取。于是,文源中学实施了“学生自主管理”,让孩子们放手去做,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扶上马送一程”,不建议、不插手,但要在一旁观察、辅助和及时纠正他们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不当“方法”。比如学校设立的“值勤岗”,轮到某个班,便全班值勤,从1到40号学生,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分工,各司其职,从校内校外的卫生,到各班的纪律,从周一升国旗、升校旗到升班旗的安排,到全校师生跑操和课间的运作,孩子们做得井然有序,有时比大人都想得周全。在此期间,老师会很“民主”地“听从”值勤学生的安排。为了进一步增强孩子们“主人翁”意识,学校特地为值勤的孩子们配备了“值勤”袖章,除了让孩子产生一种责任感、仪式感、庄重感,更能让全校师生对“值勤”学生起到监督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热爱校园、以校为家的情怀,提升了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及通盘考虑事情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前,学校各年级实行卫生“门前三包”时,孩子们只对自己的“辖区”负责,哪怕看到果皮纸屑也不管,现在,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以来,孩子们见到废纸、烟头就会自觉捡起,已经形成一种下意识的习惯。许多家长反映,有的学生之前回家,看到倒在地上扫把也不捡,现在,不仅起床后自己叠被,就连衣服也学会了自己清洗,家里有什么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也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会主动伸手帮忙了,更重要的是,完成家庭作业的主观能动性也增强了。
  如何对学生学习上“授之以渔”?
  文源中学采取“分层教育”的动态教育法。首先是保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因材施教,找离学生最近的发展区,根据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教育,不能让B能力的学生做A水平的题,以免孩子畏难而厌学。“分层”目标,分不同侧重,集中渗透在教育教学、生活、阅读、行为习惯之中,并配合课堂教学改革,输入了“332自主导学模式”,即“三定、三步、两看”。“三定”,就是定目标、定方式、定时间;“三步”,就是学、探、练——“学”就是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探”就是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练”就是巩固提升,检测学习目标。“两看”,即“看拓展、看效果”。看拓展,是看教师是否基于教材、高于教材,但又不超出课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效果,是看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看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看不同层次学生是否都有实际收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张世刚校长认为,无论是“校训”还是“校园文化”,都是给学生“理念”、给老师“方向”的,而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都是为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习成绩的服务的。——
  “三风”助推“校训”
  在着力推行“孝渔”文化的大背景下,张世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抓教师队伍建设上,从“孝渔”文化着眼,不断丰富“三风”(即校风、教风、学风)的文化内涵,有效促进该校培育学生的整体水平。
  ——“校风”建设:努力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努力,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态度;坚持,折射的是一个人的意志。这两点,恰恰就是通向成功的必备条件。以此为校风,就是要激励每一位文源人关注过程,砥砺前行。
  ——“教风”建设:用真情照亮成长的路。
  人的成长需要真情陪伴,教师要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贵人。用这句话作为教风,就是要求老师要甘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灯,做茫茫学海的航标灯。
  一是让学生看得见老师,注重陪伴,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意;
  二是走在学生的前面,注重身教,传递价值;
  三是润物无声,重视引领,助力成长。
  ——“学风”:爱老师、爱学习、爱学校、爱创新。
  “亲其师,信其道。”学校着眼于“孝”,“爱”字当头,让学生在家爱父母,在学校爱学校和老师;着眼于“渔”,确立“爱学习、爱创新”的学风,重在培养学生兴趣,重在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此外,该校特别注重校徽和校歌等文化建设。文源中学的校徽,可以说是凝聚了全体教师智慧的一种集大成,从手掌、小花等元素的构成,到后来集思广义,变成现在小篆“孝渔”的构成,进一步体现出全体师生对“孝渔”文化的尊重、深入领会及全力传承的信心和决心。
  文源中学精心制作的校歌——《梦想起航》也是借刘德华《梦想起航》的原曲唱想了整个校园,而歌词,都是全体教师几经修改的、凝聚了学校向上、激励、愿景等元素及寄托了师生心愿和祝福的“肺腑之言”。
  文源中学“孝渔银行”可谓是推动“孝渔文化”的一大创意,就是根据学生对“孝渔”校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在“孝渔”修身、“孝渔”礼仪、“孝渔”立德、“孝渔”养性及“孝渔”读书、班级自主管理、社团活动及主题活动等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可以领到“孝渔银行卡”,卡内有积分,学生可以凭积分多少,领到相应的奖品,或是学习用具,或是一张存有金额的饭卡,更或是生活用品。这个积分,不完全凭名列前茅的成绩,因为“德、智、体、美、劳”均涵盖其中,学生可以凭一己之长,公平、公正地获取积分,得到奖励。
  “狠抓校园文化体系,大力推行‘孝渔’文化,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事。”张世刚校长如是说。特色文化的践行,不仅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朸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开展,而且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正在更好地完善和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更最大程度地促进了全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在县级以上各类竞赛中,文源中学有100余名学生获奖,占学生总数的15%。连续近四年中考中,文源中学都有30%以上的学生被清徐中学、徐沟中学等校录取,升学率达100%。2017年中考中,文源中学的体育、信息技术和理化实验成绩三项均名列前茅,同年荣获“清徐县教育教学进步奖”。该校课堂模式《332自主导学模式》荣获县“课程改革一等奖”。教师队伍建设也硕果累累,有32名教师荣获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优师率达72.7%,有4位教师被聘为“县兼职教研员”,张世刚、武卫平等教师被评为“高级教师”,全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论文达20余篇。文源中学也由原来的“后进”学校,一跃成为现在的“县文明单位”、“双拥先进单位”、“县平安校园”,并多次荣获“县教学质量优胜奖”,市级“特色”学校,全省第一批“国防教育示范校”。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