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义乡的大常村,从宋金开始,伴随着逐步形成繁华的商业集镇,到清乾隆时达到鼎盛的脚步,也不断累积出一处处大院,一座座戏台。喜爱唱大戏的村民嫌庙宇里娱神看戏不方便、不过瘾,清代年间,直接把剧场搬到大街上,索性将戏台“横”在村里的主街当道,谓之为过街戏台。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戏台台座中间开口,平时人走车行毫无障碍,演出时搭上木板就是一个完整的戏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销蚀了太多的印迹,过街戏台逃过战争等诸多劫难,依然顽强地屹立在村子的南北主街道上。
晚春中午的阳光,映照着这座浸润着清代风韵的老戏台。戏台面阔三间,采用“移柱减柱”手法,即通过将内柱两侧移位,增加了演出场地的主要空间。北向为卷棚歇山顶,却又像是凸出的优美抱厦,斗拱舒朗,耍头、昂龙形,翘角飞檐。南向为悬山顶。歇山顶、悬山顶梁架奇巧,无缝勾连。两厢八字墙对称又两两向背而立。
大常村民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从精心镌刻出自己喜欢的砖雕图案中,就显现着村民的憧憬。北向左侧八字墙虽下部漫漶泯灭,却可看出砖雕“松鹤延年”图,右侧八字墙不复存在。南向,八字墙均为“五福捧寿”图。悬山顶脊为“琴棋书画”图。大额枋上描金彩绘的戏曲造型和吉祥典故图案,虽年深日久轮廓模糊,却仍散发出几分古色和执着。
大常村民一定是喜欢热闹的。既接地气、又冒热气的戏台,一出门即可观赏,临近的不出家门,便可听戏。甚至可让戏班背靠背同时上演,看谁唱得好,哪边的观众多。地老天荒的那份固执,被日月轮回,人间烟火运转的节律融入,仿佛觉得着那飘逸的舞蹈,宛转的水袖,悠扬的唱腔,和鸣的管弦的光影声响,就在眼前一帧接一帧地回放。
兴之所至,几户人家一高兴,点一出秧歌,热热闹闹,娱人娱己。对此,刘文炳在《徐沟县志》中就有记载:“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宴安耽逸时,村村农夫作土剧,谓之秧歌……”
太原地区过街戏台现仅有两处,均在清徐县,均在集义乡。一处在大常村,一处在温李青村,被称作太原双璧。这一对过街戏台宛若姊妹花,温李青的作为小妹,清丽秀柳,小家碧玉,大常的作为姐姐,雍容靓丽,大家闺秀。
戏曲一旦契合人的心灵,就能体味家国情怀,观照打量自己。不会看的看热闹,想想生活的百般滋味,也就懂得了戏文;会看的看门道,直看得手打节拍,摇头晃脑。过街戏台上演的活剧,历史已经精心收藏,岁月也将把以后的曲文深深打上黄土地追梦的烙印。这是戏台的历史,也是村镇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