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有个湖北的同学在朋友圈发了几张绿意盈盈的柳树照片,当时还回他:你比我们早半个月看到柳绿。想不到今早到公园晨练时却发现,原来咱们这里的柳树也早已按捺不住,悄悄萌生出淡绿带黄的嫩芽。
柳树,古人多咏之。不仅有唐代本土诗人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而最为著名的当属唐代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不是诗人,不是文人,写不出什么名篇佳作,但还是忍不住想说说。
原来,柳树的得名是源自柳树的头木作业法。古时先民们发现,柳树枝伐过后,茬口处能萌生新枝条,而且新枝通直,更利于使用。在乡土树种中,柳树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柳树的头木作业,就是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后,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利用。头木作业法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这就是柳树得名的所在。
柳树还是幼童的玩伴。柳枝折下,编成圈,就是酷酷的伪装帽,戴在头上,神气又遮阳。
柳树细叶长出,枝条还未老化时,折一段细枝,用手轻轻捏动,让表皮逐渐分离,抽去中间部分,然后用小刀把一端老皮削去,就做成了一支好玩的柳笛,就像唢呐嘴一样。粗的低沉深厚,细的尖细明亮。这对缺少玩具的孩子吸引力是很大的。
柳树嫩芽是可以吃的。捋下嫩芽,用凉水浸泡几口,待苦味褪去,或凉拌,或加面拌起蒸熟,也是蛮可口的。
勤快的人,还会充分利用柳树的价值,就是刨回遗弃的柳树根,加工整理,做成案板或菜墩,用起来不损刀具不掉屑。
柳树长得不显山,不露水。常常躲在路边渠旁,可常常给匆匆的路人遮荫,让田间劳作的人们乘凉。
柳树长相普通,但它的生命力极强。折下枝条,给它一片贫瘠的土地,它就能顽强的成活,据说它泡在水中100多天,当水退去,80%的还能存活。“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不正是它顽强生命力的写照?茅盾先生曾为杨树写过《白杨礼赞》,我在此要为柳树高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