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我县十六位军休干记述(三) 作者:康广宁 时间:2019-04-15 次数:95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史丕吉(1929年4月—1997年7月)
  清徐西谷村人。
  高中文化程度。1949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成为64军190师教导大队4中队学员。195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6月任64军190师后勤处大车连管理员。1951年8月赴朝参战,参加过第五次战役和马良山积极防御战等许多战役。
  在朝鲜战场上,最让人称赞的就是志愿军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史丕吉正是后勤战线上的优秀一员。他常常率领几十辆汽车,几百位民工,给前线送给养,送弹药,往后方转运伤员。与美军轰炸机斗智斗勇,沉着冷静,餐风露宿,吃苦耐劳,每一次都圆满地完成任务。
  1952年荣立三等功一次。获朝鲜国家勋章一枚。
  1953年8月,从朝鲜回国驻凤凰。1955年驻防大连,190师改编为第一机械化师,史丕吉为所属第二机械化团财务主任。
  1960年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部签署命令,任命史丕吉为第二机械化团财务股股长。
  1962年被评为全军的二级先进工作者。
  1963年,任190师高炮团后勤处财务股股长。
  史丕吉长期从事账务工作,他积极肯干,任劳任怨,洁身自好,风清气正,无论在什么单位都有口皆碑。
  1970年因病回清徐休养,享受副团待遇。
  1988年,中央军委向其颁发胜利功勋荣誉奖章一枚。
  史丕吉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中,他犹如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无论拧在哪里,都永远不会松动。历尽艰辛,矢志不渝去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他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但他又是那么伟大。愿他的伟大与平凡,与我们同在。
  陈云堂(1933年5月生)
  清徐县北宜武村人。
  自幼家贫,只念过四年初小,从14、15岁起就开始打短工。
  1948年10月,16岁的陈云堂参加革命,去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学习无线电报务。
  1949年10月被分配到中央军委三局当报务员。
  1950年奉调石家庄,去铁道兵41师24团任报务员。
  1950年底入朝参战,在顺川郡,开城等地施工,架桥修路。因为报务人员少,经常加班加点,昼夜工作,别人不干了的,他就顶上干,有时候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不下机,一下机便晕倒在地。累的吐过血。被领导和同事们经常赞扬。
  1952年提升为41师14团电台报务主任。记不清有多少次了,遇到美军飞机空袭,他总是让其他报务员撤离隐蔽,他留下来值班。门口插着未爆炸的炸弹,是经常的事情。他和他的战友们每天都是这样面对生死,泰然处之,视死如归。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从朝鲜回国后,一直为师里集中培训报务人员,办了几次训练班,陈云堂为辅导员。
  1955年6月任铁道兵91师18团司令部通讯参谋,授上尉军衔。
  1960年任铁道兵91师43团通信股股长。
  1970年因病回到清徐休养,享受副团待遇。
  回到清徐后,先后在商业局,县委生产组支左,由于他本人喜爱看书。1982年主动到县图书馆帮助工作。整理图书,打扫卫生,无论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不计报酬,任劳任怨,每天早来晚去,勤勤恳恳,体现了一个老党员,老军人的高风亮节。这一干就是二十七年,值到图书馆迁了新址,因为路途太遥远才罢休。
  陈云堂作为代表出席过两次清徐县的党代会。
  陈云堂乐善好施,爱心满满。汶川、玉树地震他都积极捐款。每年都准时参加慈善协会举行的一日捐活动。2019年春又为马峪贫困学生捐款一万元。
  他本人十分低调,从来不在家人和同事面前炫耀自己的光荣历史和善举行动,获得什么荣誉别人无从知晓。他常常告诫儿孙们,不要自私,要把工作做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陈云堂同志不是地位显赫的高官,也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名流,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只是一名老兵,但他以自己的崇高品德为世人树立了榜样,是这个社会老兵新传,老有所为的楷模。让我们祝这位可敬可爱的老革命健康长寿。
  董成玉(1930年5月13日—2000年8月29日)清徐县董家营村人。
  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念过几年小学,长大一点后务农。
  1949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68军训练队学员。
  1951年1月任68军204师612团1连文书。
  1951年6月入朝参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10月,随部队奉命坚守平安南道金化郡938.2高地。10月16日晨,美军在4架飞机,数十门火炮的掩护下集结2个团,3000多人的兵力,轮番向一连守卫的938.2高地发动进攻。而一连只有100多人。
  敌人第一轮以2个连的兵力进攻,没打多久,便死伤无数,丢盔弃甲而败。敌人看到志愿军人少,便开始了车轮战的方式轮番进攻。
  一连不但要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弹药也严重不足,只能在打完后从敌人的残躯上搜捡。由于阵地被封锁,断粮断水,只能靠毅力坚持。
  即使这样,1连在连长高成山的带领下,在938.2高地仍然坚守了五天四夜,打退了敌人组织的百余次冲锋。死伤的敌人达1800多人,阵地前敌人的尸体遍地。
  一连到最后弹尽粮绝,100多战士只剩下十几人,高成山向战友们鼓励道:“战至一人一枪,绝不后退半步。”文书董成玉也说:“打得烂共产党员的肉,打不烂共产党员的骨头。”
  在战斗间隙,高成山向董成玉下达命令:“你把负重伤的副连长赶紧背下去吧,咱们也不能全军覆没,还是要给一连留一点火种的。”董成玉不愿意走:“我不离开阵地。”高成山进一步说到:“你快点走,一会儿就走不了啦,你是有文化的人,战斗结束以后,你负责把全连的同志们,一一登记造册,给他们请功,让后人知道他们都是英雄,不是孬种!快走,这是我最后的命令。”董成玉含着泪水,将副连长背下了阵地。
  战后,一连仅仅剩下6名活着的战士,连长高成山光荣牺牲。
  他率领一连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阻击者战的范例。
  高成山被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一连也被授予集体特等功。
  一连被命名为高成山特等功臣连。
  五、六十年代国内有一本连环画《绝不后退》,讲的就是高成山特功连的故事。
  董成玉按照高连长的嘱托,将牺牲的战友们和活着的战友们,每一个人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填表登记,给他们请功,全连都立功受奖。而唯独董成玉个人没有立功,师长曹玉清问他为什么不给自己请功时,董成玉说到:“我怎么好意思自己给自己邀功呢?”
  直至八十年代,董成玉领着二女儿去看望当时已是山西省军区副司令的曹玉清首长时,曹玉清还在埋怨董成玉:“哪有你那么让功的,高风亮节。”老师长指着董成玉的女儿说:“她可是咱们功臣连的火苗啊。”
  后来董成玉又相继参加了江原道战斗,文登里战斗,鱼隐山战斗。
  1954年5月1日,董成玉回国后才接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集体立功证书。
  在立功证书上这样写道:“董成玉同志在938.2高地战斗中,与一连全体同志集体创立功绩,全体荣记特等功一次,特授此证以资纪念。”
  1956年6月,董成玉任204师612团军械室助理员。
  1962年12月任204师612团后勤处副处长。
  1966年初任204师612团后勤处处长。
  1968年董成玉作为英模代表在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70年因病回到清徐休养。享受副团待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董成玉经常应邀到各学校去宣讲,向大家讲述当年悲壮的场面,讲他们英勇杀敌的场面,讲他们干渴难耐,喝汽油的场面。对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获赠的红领巾攒了厚厚的一沓。
  董成玉,舍身报国,淡泊名利,立党为公,无私奉献的人生,值得世人敬仰。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躺在病床上,嘴里常常念叨着,让女儿们替他把党费交清。
  斯人已去,浩气长存。938·2阵地上流淌着殷红的鲜血,战士们睁着喷火的眼睛,张开干裂的嘴巴,扣动扳机,杀声震天,血光遍地……
  有一种精神穿越时代的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经历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
  (未完待续)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