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遐思 作者:丁艳 时间:2019-03-20 次数:291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在外读书多年,今年算是第一次在家真正过了二月二。白天逗留太久,可还是没有去了一趟白龙庙,回想起来,甚至20多年来都没有认真往山脚下那个方向凝视过一次,真是惭愧。
  先谈谈“二月二”吧!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为何二月二就得以让老天保佑丰收呢?民俗学朋友小冀跟我讲道:其实,传统农耕社会中,二月二过后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春节结束。通常情况下二月二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这一节气时间相差不远,惊蛰过后,气温回升,虫蛰苏醒,雨水增多,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到来,农民开始农耕劳作。
  二月二是我们清徐县仁义村每年一度的庙会节。赶集、民俗表演、社戏、架火、歌舞表演等集中在一起,一天之内就能饱眼福,如果有亲戚朋友在仁义村的话,还能一饱口服。
  白龙庙。未去白龙庙,从宝叔处求得资料。仁义村位于清徐城西,村北白石沟东侧有白龙庙一处,曰白龙神庙,每年二月二都有庙会助兴。我县祈祀的龙王庙一般为黑白龙王,且以黑龙为主,此处是唯一以白龙。该庙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80)知县邵莅建。清顺治十七年知县和羹,因庙内沿沟东移丈余重建。重建后的白龙庙坐北向男,殿堂三间青瓦盖顶。内塑白龙王像一尊,平时分管白石河水。
  关于民俗表演。作为一个外行人,只能浅谈自己的理解。
  社戏。从爸妈口中听说,我从小就爱看戏,甚至小时候在家里自己找装饰衣物自娱自乐,或者到了外婆家的戏台上假装在唱戏。还说我的眼睛和戏曲妆容的眼睛有几分相似。听着都好有乐趣。听过的戏不算少,从头到尾听完看懂的也有几场。每次听戏都埋怨自己历史学的太差,很难前后串联很多史实。佩服一场戏里的生旦净末丑,完美演绎人生百态。
  锣鼓队,无言的配合。跟随者指挥者的节奏,全身心投入,从表情到动作直击最后的节奏点,处处都是看点。我曾经看到最记忆犹新的一次敲锣鼓是在东高白,感觉那里的人似乎将锣鼓的魂演绎到了骨子里。
  背棍,铁棍。棍尖上的空中舞蹈,无声的喜剧。大都以古代人物形象作为参考对象,背棍的绝妙之处是背者可以按照通俗的步点自由发挥,再以配合上小孩挥动胳膊和配之一定的肢体语言。扭得好的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铁棍通常为三个小孩,这三个形象必定是有关联的,例如杨门女将等。另外参与背棍表演的小孩年纪会略小于铁棍表演的小孩。
  在这里,我也看到了一些背后的故事,这些表演我们都报以欣赏的态度,殊不知表演的小孩被绑在上面很不舒服,倘若遇到天寒之日,便是更加受罪。抬铁棍的人有8个,我们很少去关注到他们,巧的是我无意中抓拍到了他们的笑脸,我想所有喜欢艺术的人,不管是台上台下,必定都是乐在其中吧。
  架火。烟花表演是我们清徐县十分有名的。每年都会有外地人来观看,个人认为,并不比文明中国的长沙烟花表演差。也许只是缺少一个传播出去的机会吧。架火和地火还不太一样,正如其名,架火便是一层一层摞起来的。我想这就是寓意着来年步步高升吧。另外,架火是有摆放角度的,经过这样的角度喷射出去就拥有了独特的美。
  小时候,只懂看热闹。再大点,被书本囚禁。现在,再次回到家乡生活,终于开始用自己的眼睛了解这个孕育我长大的地方,这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关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