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社” 作者:贾拱忠 时间:2019-02-27 次数:36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在中国农村,大都有一种农民群众自发的组织——社。追溯历史始于周代,它是民间祭祀本方土地神的民间组织。当时的人们将土地神称谓社神。古代的社神,只是封土而祭,即在每一块地方堆起一个土堆以示土神所在。后来逐渐人神化,就出现有名有姓的土地神。社的范围和规模,一般来说,在一块居住,够二十五家为一社。每社立社壇一所(社壇,原指祭祀时筑的土平台,后指各杜存放物品的房屋也叫社房)。
  “社”还有另一种含义,就是一种活动。如社祭,它主要是祭祀田野中的土地神。社祭一年中分“春祭”、“秋祭”两次,也叫“春社”和“秋社”,并有规定的日子,“春社”为立春后的第五天,“秋社”为立秋后的第五天。社祭时辅助形式各不相同,有“社会”、“社戏”、“社火”..。有的是兼而有之,例如又赶集会,又唱戏,又办社火。当然主要形式是祭祀土地神,那辅助形式当然是为扩大范围增加参与人数,达到热闹、祈祷虔诚的效果。“社会”是为社祭而起的“会”,也就人们常说的“赶会”主要是农贸交流;“社戏”是为社祭而唱的戏。这种形式可能在中国农村范围更广,例如鲁迅先生写的《社戏》描写的是我国南方浙江一代的情景。社戏的内容也很多社祭时唱戏叫“社戏”,唱秧歌,耍皮影等也叫“社戏”;“社火”是为社祭而放的火,办的各种红火活动。据承传“社”、“社祭”也有很多规定:“社长”每年或三年一推举,推举那些德高望重、愿意给社员办事、并有能力的人为本届社长,“社祭”时参加的人员,社壇祭祀时人员顺序决不能紊乱。社祭形式各别。
  由于时代的变迁,各地风俗的差异,“社”、“社察”的形式、内容发生了不少的变化:首先是社祭的神灵有了变化,原来主要祭祀田野中的土地神,逐渐演变为祭祀“三宫大帝”,所谓三宫即天宫、地宫、水宫的合称,又称三元大帝。《宋史、方技传》把三宫与三元日结合在一起,即每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主祀天宫;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主祀地宫;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主祀水宫。“三宫”又称“三元”古代有用汤圆祭三宫之风俗。后来三宫进一步人神化,关于三宫有多种说法。说法一:《三教搜神大全》把他们说成陈子祷与龙王三女生的三个儿子,长子被封为上元一品天宫赐福紫薇帝君(正月十五诞生);次子中元二品地宫赦罪青灵帝君(七月十五诞生);三子下元三品水宫解赐厄谷帝君(十月十五诞生)。说法二:是周幽王的三位谏巨,分别是唐宏、葛雍、周武。说法三:说是是元始天尊分别采始阳九气、清虚七气、晨浩五气融合腹中、经过九九八十一天,分别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日从口中吐出三个婴儿这就是尧、舜、禹三帝,后来又封为“三宫大帝”。由于祭祀神灵的演变,原来祭的时间:“春社”、“秋社”、也有了变化,把一年中原有的两社祭变为一年中的三社祭,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社祭最为隆重。其次是社祭的形式也发生变化,尤其是清徐县、水屯营、东于、高白一带,正月十五的社祭人们特别重视,当然就特别隆重,例如闹“社火”中有一重要形式——放架火“迎鼓”活动,其队伍庞大,气势宏伟、持续时间长、层次繁多。迎鼓最早人称“迎春鼓”,正月十五,春天到来时节,有迎春之意,还有欢迎、希望、祝愿之内涵。“鼓”也有其内涵之意,即鼓起、饱满之意,表示物质富有和精神满足。因此“迎鼓”赋予“迎喜接福”祈求来年日子红火之意。再次是原些社的规定也有了新得补充。例如过去社祭人员必须是男性。而现在社祭队里有了很多女人参加,尤其是各家主妇非常积极。就连各种活动中也出现了女性的参加。除以上三方面的变化,其它方面也有所变化。这大概就是与时惧进吧。近几十年来,清徐县的水屯营、东于、高白正月十五元宵节社祭主要是以放架火、闹背棍、铁棍、迎鼓、锣鼓表演以及其它“红火”这辅助形式,重点祭祀“三宫大帝”、“架火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